春天也可以是收獲的季節——山東壽光崔嶺西村走訪記
農歷二月,仲春時節,大江南北拉開春耕備耕的序幕之際,崔嶺西村卻已經迎來了今年的第一茬收獲。當地村民說,找對了發展的路子,時令不再一成不變,春天也可以是收獲的季節。
走進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記者看到,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崔嶺西村有種植蔬菜的傳統,過去種菜看老天爺“臉色”,如今依靠科技,村里的1500畝地里“長”著360個蔬菜大棚,年產萬余噸果蔬,村民人均年收入超4萬元。
村民崔江元的西紅柿大棚占地2畝多,今年已經結了1萬多斤優質果,地頭收購價每斤10元。頭茬果剛剛賣完,收入超過10萬元,第二茬又掛滿了一排排綠色的枝蔓。
“我這個大棚里種的西紅柿是‘崔西一品’,當地培育的優質品種,酸甜可口,特別受歡迎,運到城里每斤能賣20塊錢咧!”說起種植西紅柿的門道,崔江元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大棚的溫度和濕度都有講究,自從用上了智能化設備,溫度高低、濕度大小很容易掌控,根據監控顯示,在手機上就可以調整。“現在還采用熊蜂授粉方式,工時投入也大大減少了,果子的甜度更高,營養成分和口感更好。”崔江元說。
在崔嶺西村,全村的果蔬大棚都有水肥一體機,更先進的還安裝了智能放風機、智能霧化機和智能植物生長燈。村民們自豪地說,一個大棚就是一個“綠色工廠”,通過手機隨時察看蔬菜長勢,實現滴灌澆水、通風、補光溫控燈,在家里動動手指就把多數農活干了。過去夫妻兩人最多能管理2個60米長的大棚,現在可以輕松管理3個100米長的智能大棚,畝產量和收入提高大約30%。
崔嶺西村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合種植果蔬,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發展蔬菜大棚種植。村黨支部謀劃發展特色產業,幾經調查和比較,選定西紅柿為特色品種,兼顧其他菜品。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果蔬越種越多,銷路卻成了問題。在村民們的記憶中,當年的艱辛歷歷在目:好不容易種出來的蔬菜,天不亮就去大棚里采摘,用板車拉著去附近賣,但市場銷量有限,價錢時高時低,有的菜1斤只能掙一兩分錢,還有的根本賣不出去,爛在筐里。
如果只是埋頭種菜,而不打通銷路,菜農與市場之間便隔著千山萬壑,產業興旺將成為一句空話。崔嶺西村黨支部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2014年領辦專業合作社,收購村民的優質果蔬統一銷售,下定決心帶領村民抱團形成合力,硬闖也要闖出一片新天地。
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告訴記者,只有想得到,才可能做得到。當年,村干部帶著村民去各地擺攤,不再限于周邊,他們把蔬菜攤子擺到了濟南,還擺到了武漢、深圳等地,最遠到過滿洲里。崔玉祿說:“也沒有什么好辦法,把菜發過去,找到當地農貿市場租個攤位,逢人就使勁吆喝,‘這是山東壽光種的,您買點嘗嘗吧,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就這樣用最笨的辦法推銷蔬菜。”
崔玉祿感嘆,有時候笨辦法就是最有效的辦法,靠著過硬的質量和價格優勢,崔嶺西村的果蔬漸漸打開銷路,進入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都市的市場,并通過邊境貿易銷往國外,一些果蔬經銷商主動找上門來,成為固定客戶。
面對疫情,因為早有合理的市場布局,崔嶺西村的果蔬仍然不愁銷路。
記者在崔嶺西村鮮果集散中心看到,一些“下棚”的村民兼職當起了打包工人,熟練地將一個個甜瓜裝進防震包裝袋。這種甜瓜皮薄肉脆,糖度不低于16度,深受消費者喜愛。集散中心蔬菜分揀瓜果部經理崔洋洋忙著安排裝車。這時,崔洋洋的手機又響了,他對客戶解釋說:“真的加不了單,一天只能供2萬斤,最快也得明天發貨。”
“明天會更忙,但是忙得開心,忙得踏實。”崔洋洋說。(記者王念、張志龍、張力元)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