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最美志愿紅,功夫在詩外
戰疫一線,有一抹志愿紅,令人感動。在濰坊奎文區東關街道華都花園小區核酸檢測點,68歲的小區居民張素琴正在現場維持秩序,女兒、女婿負責引導、登記,一家三人齊上陣,作為志愿者守在抗疫一線。
在威海市高新區高新花園3號,社區志愿者張曉峰的嗓子變得嘶啞,金嗓子喉寶成為必不可少的“伙伴”。每天敲開20多戶人家門,詢問大家身體情況,記下大家不同需求。社區志愿者張曉峰和樓長承擔收集匯總群眾需求的任務……
戰疫一線,“志愿紅”展示了奉獻、擔當、專業的品質,而這也是山東持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開展精細化、精準化社會治理的寫照。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大量的事情需要處理。無論是人員引導、核酸檢測還是物資配送、日常消殺,僅靠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是不可能完成的。全民抗疫,志愿者們發揮重要作用。
他們來自各個戰線,有的是機關干部,有的是愛心企業家,有的是社區居民。他們清楚自己能夠提供的志愿服務內容,并有針對性地將作用發揮到最大。人們參加志愿服務的熱情如此之高,行動力和執行力如此之強,這是如何做到的?
走近這些志愿者不難發現,除了山東人助人為樂、熱情仗義的品質外,這得益于山東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建設。
從得知社區居民有需求,到把物資送到居民手中,孫志達用了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這是因為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公益服務中心的志愿者。從2017年起,濰坊鳶都義工公益服務中心志愿者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發展社區志愿者,指導他們開展了兒童服務、為老服務、救災減災宣傳等活動。這讓志愿者們懂得如何與居民溝通,也明白如何開展服務會達到最佳效果。
如今,在抗疫一線,志愿者們能各司其職,是因為他們在日常志愿服務中已經養成了專業服務習慣;在關鍵時刻可以組織起上百人的志愿服務隊伍,是因為山東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所)等,摸清當地志愿服務力量,并找到整合、調動志愿服務力量的最佳方式。
沒有日常扎實的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建設,就不可能有抗疫一線上最美的“志愿紅”。一抹抗疫最美“志愿紅”,是因為真工夫在“詩”外。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