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篤行穩中求進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題:中國發展篤行穩中求進
新華社記者
全國兩會剛剛閉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海門興旺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慧娟回到江蘇,撥通省畜牧總站和高校研究所負責人的電話。她希望盡快開一個研討會,商議兩會上的新政策。
“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出關于全面鄉村振興的信息,讓唐慧娟倍感振奮。
十八大以來,中國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不斷筑牢糧食安全保障的基座,讓長期從事三農基層工作的唐慧娟感到踏實。她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做好“沙烏頭豬”的保種普查和生產性能測定方案。
今年全國兩會上,繼續釋放出穩中求進的工作信號。穩糧食安全、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資、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成為5000余名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擘畫一年經濟社會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穩”一共出現了70多次,為如何保持各項工作穩定做出全局性、系統性布局。
這是在世紀疫情反復不定、國際局勢波譎云詭、世界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所強調的。事實上,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出“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突出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說,政府工作報告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關“穩”的政策不是僅僅穩定住某一方面,而是要把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過程穩住。
去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越是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砥礪前行。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國際國內各項挑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等。受訪專家認為,面對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顯著提升,擁有龐大體量的中國經濟繼續力保穩定增長,將成為動蕩的世界經濟中的主要穩定力量。
從促進生活消費恢復到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從適度超前開展基礎投資到優化投資結構,從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產到助力外貿降成本提效率,中國正在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確保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平穩運行。
穩中求進在中國具有堅實的基礎。超過20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比較充分活躍的技術要素供給……都成為2022年中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獨特優勢。
中國具有駕馭復雜局面、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的政策手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遵循新發展理念,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持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快速發展,遠程辦公、智能施工等新模式勢頭強勁,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產業乘勢突破。創新,成為中國謀求發展、在危機中前進的動力。
兩會上釋放出深化改革的信號。從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到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從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到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從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到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2022年,中國眾多重要領域的改革進展值得期待。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目的——是增進14億中國人民的福祉。”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
在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背景下,中國2022年的規劃部署承諾“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年初,地方兩會也已經提出“穩定發展、改善民生”的工作方向。其中,湖南提出全省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0%以上;四川提出確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穩定在65%以上;甘肅提出無論財政壓力有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為群眾辦實事只增不減……
“作為人口和經濟總量都約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國,中國穩健的走勢也必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世界期待,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更好方案。”白重恩說。(記者:周文其、楊丁淼、褚萌萌、王學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