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走在前”,創新謀未來——山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紀實③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要“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2021年10月,總書記再次親臨山東視察,提出“三個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從“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到“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總書記對山東創新發展的要求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就抓住了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的“牛鼻子”。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今年要重點抓好“十大創新”,從科技研發、人才引育、營商環境、數字變革、產業生態、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風險防控、文化宣傳、推進落實等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全面系統集成謀創新、求突破,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從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到開通10萬個5G基站;從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到“四新”經濟投資占比達到51.2%;從4個省級新區發展規劃出臺實施,到今年創設120萬個城鄉公益性崗位……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山東正在加速奔跑。
找準“突破口”——駛入全面創新新賽道
近日,從科技部火炬中心傳來好信息:濟南高新區在2021年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由第13位上升至第10位,首次進入前十序列,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壓縮內設機構數量、優化機構設置,深化“服務企業專員”制度,探索工業用地轉型升級新模式,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網絡平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不斷釋放發展紅利。2021年,濟南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00億元,同比增長9.3%,以全市3.1%的土地資源創造了13.2%的經濟體量。濟南高新區之所以能實現跨越發展,關鍵是錨定高質量發展,塑造全方位、高標準、可持續的創新力。
創新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生產力和競爭力的強弱。它衡量的,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能力,還涉及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山東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十大創新”行動計劃,從事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要害環節下手,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全面增強創新力,重在“全面”也難在“全面”,從哪里突破?“首先要從認識到、鞏固住、拓展好山東的比較優勢上破題。”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長英說,“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創新,是有目的、有把握的創新,也是山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
海洋是山東發展的最大動能、優勢和潛力所在。2021年12月21日,山東首批海上風電示范項目60萬千瓦全容量并網投產。對于能源結構偏煤的山東來說,發展海上風電可謂一舉多得——不僅可以大大減少陸地資源的開發,也能有效拉動海洋裝備投資、擴大市場需求,有利于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近年來,山東著力打造海上風電創新高地,重點攻關適合山東海域特點的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提升海上風電裝備關鍵部件自主化水平,加快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和千億級山東半島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著眼未來,讓優勢更優、長板更長,關鍵仍在創新。山東海洋生產總值增長去年已達到15%左右,陸海資源可以統籌開發這一優勢更加彰顯。今年3月3日,山東省委、省政府發布《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推進九大行動30項舉措,“創新”兩字貫穿始終: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海洋藥物技術創新中心,實施海洋智能感知、智能裝備、智能網絡等創新工程……
站上新起點,山東立足“九大比較優勢”謀創新、求突破,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創造潛能,持之以恒推進各領域創新,讓一切創造活力和源泉競相迸發,努力推動比較優勢迭代更新,加速轉化為發展勝勢。
抓住“核心點”——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總投資145億元!2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萬華煙臺工業園傳來喜訊:萬華高端精細化學品一體化項目正式開工。“項目采用多套自主開發的先進技術,8個產業鏈延伸項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增太說。
一塊木頭能做什么?位于濟寧市的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以木材為原料不僅造出了紙,而且造出了布、可降解材料,以及木糖醇。這項世界首創的溶解漿連續蒸煮技術,每年至少為企業貢獻16億元產值。
從萬華到太陽紙業,令人驚喜的科研成果不斷走進人們的視野,讓人真切感受到“活力山東”的創新律動。
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的核心,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鍛造強大引擎,山東舍得投入“真金白銀”:2021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增長10%,2022年這一投入再增長10%,達到145.2億元。在有力的資金支持及工程項目推動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科技創新短板加快補齊。
加快數字化變革,是催生新動能、增創新優勢的關鍵之舉,也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風向”。2021年,山東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9個,居全國前列。亮麗成績背后,不乏工業互聯網的助力。
過去一年,海爾卡奧斯平臺先后與征和工業、德佑電氣、紐氏達特等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攜手,深度參與其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不僅如此,卡奧斯還將這些“明星企業”串聯成鏈,實現集群式發展。
產業鏈越長,集聚效應越強,激發創新“化學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繪制9大產業領域42條產業鏈圖譜,確定112家鏈主企業,推動成立35家產業鏈共同體……近年來,山東全面推行鏈長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建立“科技+產業”創新生態會商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涌現出了磁懸浮離心鼓風機、本體熱效率達到51.09%的柴油機、國密算法物聯網安全芯片等一大批標志性產業創新成果,產業鏈、供應鏈能級不斷提升。
打破“天花板”——向短板要增量,向弱項要空間
創新,從來就不是“規定動作”,必然伴隨著對既有機制、做法的突破,必然要面對短板弱項、難點痛點。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向短板要增量、向弱項要空間勢在必行。
填表多、蓋章多,一家企業從設立到注銷的過程曾讓不少經營者苦惱。如今,通過開展“雙全雙百”工程,山東創新推出70項“一鏈辦理”主題集成服務,辦事環節、申請材料、辦理時限較之前均壓減70%以上。
好的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競爭力。山東有1300多萬市場主體,營商環境不斷改善,讓企業家們增強了投資信心。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顯示,山東連續兩年入選營商環境最好十大省份,營商環境建設整體水平已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不久前,濟寧市金鄉經濟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園內,省優選項目睿安生物年產6萬噸共聚酯系列產品生產線正式投產。這個項目從土地掛牌到投產運營用時不到10個月,比企業預期建設周期縮短6個月。
要素趨緊是當前發展面臨的共性難題,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還得益于我省實施的“標準地”改革。強化要素保障創新,山東在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重點區域全面推行“標準地”改革,累計出讓“標準地”18.49萬畝,有力保障了一大批大項目、好項目成功落地。
新年伊始,中國重汽宣布未來3到5年打造一支1萬人的研發隊伍,其中博士要達到1000人以上。為此,中國重汽開出的校園招聘清單上,人才待遇條件十分優渥,誠意滿滿。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突出“領軍人才”,開展省首批國際頂尖科學家工作室組建工作;把握青年人才,開展“萬名博士、十萬碩士、百萬大學生創業齊魯計劃”;開展“技能興魯”行動,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通過人才引育創新,這兩年,山東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雙一流”高校優選生來魯就業人員大幅增加。近期發布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2021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清華、北大學子選擇到山東就業創業。齊魯大地,正成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的沃土。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春天的腳步已經來臨,創新的號角更加嘹亮。山東正以創的激情、闖的勇氣,在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中創造一片嶄新發展空間。
(□ 大眾日報記者 李子路 劉兵)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