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教育 > 正文
  • 薛麗娜:心懷夢想返鄉創業 扎根鄉土“筑夢人”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石。鄉村“待”有才人出,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集體呼喚”。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越來越多的返鄉人才走到鄉村發展前沿,成為鄉村振興的“金種子”,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岱岳區馬莊鎮“80后”的薛麗娜便是返鄉人才隊伍中的一員,在殿堂和田壟之間,她毅然選擇后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奮斗中拓荒,灑下青春的汗水,埋下理想的種子。

      農村大有可為 學成歸赴故里

      薛麗娜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她的父親薛傳謙研究農業生產技術37余載,是岱岳區馬莊鎮農技站的“老農技”。別看薛麗娜是個女孩子,但從小生在地里、長在地里,刨過地、打過場,骨子里就流淌著“農民的基因”,也正是源于這樣一份對土地、對農民的熱愛,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農業領域的頂尖高校——中國農業大學。

      

      “咱們國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但是從春秋時期到現在,農民依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用牛拉犁的耕作方式,反觀國外早就采用了大型農場、規模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隨著在大學里收獲的知識越多,一個困擾薛麗娜的問題便時時出現在腦海。也許正是為了找出這種反差背后的答案,從那時起“換個活法,要做新型農民”的種子就埋在了這個不服輸的農村姑娘心里。

      臨近大學畢業,薛麗娜忐忑地給自己的男朋友李寧打去電話,告訴他自己決定回家鄉“當農民”的想法。本以為不被理解的她,卻意外得到了男友的支持。“廣大農村,大有可為。咱們學的又是這個專業,正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干一番事業。”男友不僅支持薛麗娜的決定,甚至愿意與她一起回鄉“創業”。

      可剛回到村里時,親戚鄰里都炸了鍋,有些甚至戳著兩個年輕人的脊梁骨說:“你們是不是上學犯錯誤了,父母含辛茹苦供你們上大學,就是讓你們為了跳出農村,出人頭地,現在卻回來種地,名牌大學不就白上了嗎?”面對親朋好友的不理解,再看看農村落后的現狀,薛麗娜還是選擇了回到農村,實現自己的農業夢想。

      創業之路彌艱 政府支持讓理想豐滿

      萬事開頭難,創業伊始更是困難重重,兩個年輕人飽嘗了創業路上的無助和辛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起步時最難的是資金和觀念。”薛麗娜回憶,夫妻二人白手起家,以每股200元、流轉費每畝600元吸收周邊村民成立合作社,但當時農民普遍不接受土地承包,土地難以成片。

      “你們都是讀過書的‘文化人’,你們回到家鄉,助力家鄉發展,你們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大家一定盡全力幫助解決問題。”正在二人愁眉不展之際,村鎮兩級了解到二人的情況,主動上門幫忙“出謀劃策”。 最終,經過鎮村兩級的協助和大量入戶工作,取得最初的13.4畝土地,還獲得了一筆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30萬元貸款。

      通過這件事,解決了薛麗娜、李寧的資金和土地問題,也讓夫妻二人深刻感受到黨委政府對她們返鄉創業的扶持。經過一番周折,二人正式成立了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擴大種植規模,走產業化、規模化之路,開啟了他們的農業之夢。

      地頭里學習奮斗 讓夢想變成現實

      “學校里書本上學到的是小麥抽穗時間是4月到5月,可真到現實里,受不同因素影響,3月抽穗的都有。農業是個技術活,真的很需要專業性人才。我們合作社的管理人員很多都從事農業科技推廣15年以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兩口子都會認真向他們請教學習。”薛麗娜說,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種地還得從頭學起,理論結合實際。

      

      “自古文明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馬莊鎮豐沃的土地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借助土地優勢,夫妻二人積極探索開拓新路徑,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上下功夫,他們建立了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及省農科院和泰安市農科院合作,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2017年,基地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30多個。優質品種帶來豐收,經市農科院高產攻關測產,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小麥最高畝產達到802.5公斤,為我市歷史最高,經岱岳區農業局測產,玉米畝產達到850公斤,位居全市前列,為全市的糧食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的家鄉很多人世世代代都依靠種田過活,我很想做點什么,改變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模式。”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薛麗娜釋放現代農業人的正能量,購進了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無人飛行植保機等先進機械設備,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示范帶動周邊推進農業機械化。同時,以低于市場40%左右的價格為本地農民群眾提供從種到收全程的機械化服務,降低他們的勞動強度,讓農民們都能體驗農業現代化的優越性。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薛麗娜夫妻二人創辦的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已從起步時的幾人,逐漸發展壯大到目前的268戶社員,經營土地1300余畝,承接的多個項目都取得了成功。

      “現代農業對人才、技術要求日益提升,我市也出臺了一系列切實的舉措吸引人才回鄉,其實做一名職業農民是體面的、是有前途的,希望更多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夫妻二人在實現職業理想和推動鄉村振興、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堅定初心和使命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踏著春天的腳步,汶陽田間的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期。薛麗娜、李寧夫妻與合作社的管理人員來到麥地田間,查看實際苗情,現場“把脈開方”,討論如何科學抓好春季小麥管理,力爭夏糧再獲豐收。

      

      “根據目前苗情,咱們得先進行小麥紋枯病和莖基腐病的防治,到三月初對小麥進行肥水管理,做好小麥凍害預警,并針對病害蟲害,進行小麥綜合防治,為夏糧豐收提前做好準備。”經過一番仔細查看,薛麗娜和大家認為田間苗情相對不錯,大家一起認真討論起小麥返青期后,春季科學管理的規劃。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做好糧食安全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培育本土小麥優良品種,提升智慧農業農機裝備,同時,積極引進鄉土技能人才,提升農作物‘汶水良田’示范基地,努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在薛麗娜看來,現在各方面政策都為農業發展創造了新優勢,這也更加堅定了她回到農村的初心和為民服務的使命。

      不誤農時不負春。眼下,春耕備耕進入關鍵時期,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行走阡陌田間,薛麗娜望著遠處充滿著勃勃生機的麥田,充滿了期待……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董文一 拍攝 蔣亮亮 剪輯 王秋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