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東要增加40萬的公益崗,到底是什么
◎難實現社會化就業人員是穩就業保就業重點,也是難點
隨著我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產生了一批新的剩余勞動力,除大部分轉移就業之外,還有一些因身體、家庭等原因難以實現社會化就業。這些人員的就業問題,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點,也是最大的難點。
◎公益崗重要準則:“人崗相適”
城鄉公益崗相關施行細則公布后,一直照顧癱瘓妻子的李興榮注意到,鄉村“助困型公益崗”有一條細則:原則上選用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群體的親屬或近親屬,為其提供助困服務。按程序他順利成為助困崗安置人員之一。“這一崗位應該沒人比李興榮更適合。”
◎目的是“以工代賑”,不能“養懶漢”
公益崗采用各用人單位與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雙重管理制度。全縣公益性崗位補貼均按照“基本補貼+績效補貼”發放,其中70%作為基本補貼,30%的績效補貼則依據考核結果發放。賦予用人單位考核權利很有必要,是保證崗位實效的有效措施。
◎補貼太高不現實,太低挫傷積極性
在開展“齊享”公益崗建設工作之初,齊河已制訂資金籌措方案,圍繞“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按照“財政投入+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由財政兜一塊,國企擔一塊,社會籌一塊,各類經濟組織出一塊,多元化保障資金需求。
公益崗解析
專家:不僅要在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方面體現公益性,崗位還要為公眾服務
□記者陳巨慧張雙雙
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讓困難群眾增收有新渠道,是山東的創新性舉措。按照計劃,今年全省要新設40萬個城鄉公益性崗位。公益性崗位如何設置,安置哪些人,能不能實現良好運行?記者到先行試點的齊河縣進行了蹲點調查。
老農民在村里上班了
難實現社會化就業人員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點
2月16日,剛吃過早飯,72歲的焦玉坤老人就出門了,他要清掃所管理轄區的社區樓梯。“樓不高,共4層,我負責8棟樓,也不用天天掃,輪著來就行。一般一個小時左右就干完了,也不累。”
焦玉坤是齊河縣劉橋鎮流洪社區五保戶,與93歲的母親一同住在流洪社區老年公寓內。他早年因病導致右腿留下少許殘疾,家里的地已經流轉出去,兩個月前成為鄉村(社區)公益性崗位保潔崗安置人員。“五保戶每月815元,公益崗補貼是300元,夠花了。沒想到我這一把年紀的老農民,還在村里上班了!”焦玉坤一臉歡喜。
齊河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被劃定為華北地區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產功能區試點,劉橋鎮就位于核心區內。該鎮流洪社區是一個典型農村社區,土地流轉面積較大。流洪社區被列為齊河縣鄉村(社區)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工作試點社區之一。
劉橋鎮黨委書記趙成說,前期排查時,突出“五類人員”中的貧、弱、殘三大類,建立人員臺賬,逐戶走訪了解情況,共有64名就業困難群眾。其中通過就業創業服務站協調轄區內海特爾、呈美制衣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38人,剩余26人按村級“四議兩公開”初審,鎮級四部門復審,縣級聯審小組聯審,人社局備案的程序,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人員庫管理。安置人員上崗前,全部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打掃樓梯間隙,焦玉坤到社區辦公樓旁的“齊享公益崗驛站”休息,內有空調、飲水機、桌椅等。焦玉坤說,這里不僅是26位公益崗安置人員休息的場所,也是他們接受培訓的“教室”。上崗前,環衛公司、鎮衛生院等分別對相應崗位安置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我們確實需要這些知識,我們也想為社區盡點力。”
流洪社區居民焦方軍一家四口都被納入低保。因患有尿毒癥,6年來,他每周三次去縣醫院做透析,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失去了市場就業機會。妻子董俊英要照顧丈夫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只能偶爾打打零工。現在,夫妻二人都開始“上班”:焦方軍是綠化公益崗安置人員,負責社區綠化帶維護,不限定具體工作時間,每月有600元收入;妻子董俊英則是助老崗安置人員,負責照顧社區老年公寓的兩戶獨居老人,崗位補貼每月300元。
2021年12月,《山東省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方案》和《山東省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全省創設120萬個左右城鄉公益性崗位,2022年的開發計劃為40萬個。其中,鄉村公益崗約占80%,城鎮公益崗約占20%。“城鄉公益崗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是積極就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措施。”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我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產生了一批新的剩余勞動力,除大部分轉移就業之外,還有一些因身體、家庭等原因難以實現社會化就業。這些人員的就業問題,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點,也是最大的難點。
“傳統意義上的公益崗多局限于城市,且為過渡性安置,鄉村層面尚處于空白。”齊河縣人社局局長客風東介紹,齊河創新性地提出鄉村(社區)公益性崗位的概念,以消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為目的,目前縣公益性崗位人員庫已納入6300余人。
“我們就缺這樣的人”
公益崗重要準則之一是“人崗相適”
2月16日,記者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見到49歲的朱明霞時,她正在給獨居老人懷善英按摩。朱明霞家住齊河縣晏城街道永嘉社區中央城小區,3年前從刺繡廠下崗,因年齡大難找工作,加之聽力殘疾的兒子需要照顧,她沒有再外出上班,生活較為拮據。
年前還未進“臘月門”,就傳來“好消息”:社區要設置“齊享”城鎮公益性崗位,主要安置城鎮大齡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有勞動力的殘疾人及其他市場化渠道難以就業的困難群眾。朱明霞仔細了解后,當即報名申請,并在報名表“專業技能”一欄如實填上“推拿按摩”,這是她下崗后參加再就業培訓時學到的一項技能。
幾天后,社區上門審查,家庭、收入等情況逐一確認后,社區黨委書記郝陽陽特意問:“專業技能有相關證明嗎?”看到朱明霞找出她的“推拿按摩證”,郝陽陽眼前一亮:“我們就缺這樣的人!”原來,永嘉社區活動中心二樓的日間照料中心是社區老年人最喜歡去的地方,里面設有四張按摩床鋪,可此前只有一位會按摩的熱心網格員在此幫忙,朱明霞很適合這個崗位。
考慮到安置人員的特殊性,社區并未嚴格限定上班時間,但朱明霞還是盡職盡責做好這份工作。“下崗那幾年不但不掙錢,每年還要花1萬多元交社保。現在的工資是1700元,扣除四險個人繳納的部分,到手是1268元。2月7日年后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她說。
除衛生保潔、環境綠化、日間照料中心服務等公共服務類公益崗外,永嘉社區還設有公共管理類公益崗,社區網格員和樓長、樓道長都在此列,這也讓社區內4位符合條件的網格員得以安置。郝陽陽坦言,“齊享”公益崗重要的準則之一就是“人崗相適”,站在社區工作角度,托底保障的同時,安置人員個人能力能滿足崗位所需也很重要。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表示,城鄉公益性崗位不僅要在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方面體現公益性,崗位還要為公眾服務。“在崗位設置和人員安置上,公平和效率要兼顧統一,既要照顧弱勢群體,又要關注服務效果,讓大家滿意。”
如何做到“人崗相適”?齊河結合“入庫群眾就業”和“用人單位用工”雙向需求,目前已創設公共管理類、服務類公益崗5900余個,通過“人崗匹配”,新上崗人員831人。
流洪社區的李興榮今年54歲,他的照料對象是其癱瘓在床的妻子劉金娥。2011年,即將大學畢業的獨子不幸因病去世,2019年妻子生病后,李興榮結束打工生涯回鄉照顧妻子,家里收入除去每月850元失獨家庭補助及劉金娥每月120元殘疾人補助外,僅有的經濟來源是4畝多耕地。
城鄉公益崗相關施行細則公布后,李興榮注意到,鄉村“助困型公益崗”有一條細則:原則上選用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群體的親屬或近親屬,為其提供助困服務。“正好解決我時間和經濟上的問題。”按程序他順利成為助困崗安置人員之一。“這一崗位應該沒人比李興榮更適合。”劉橋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崔凱說。
目的是“以工代賑”
公益崗補貼按“基本補貼+績效補貼”發放
公益性崗位對于城鄉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起著托底的作用。“考核評價是精準管理重要一環,公益崗的目的是‘以工代賑’,不能‘養懶漢’。”客風東說。
劉橋鎮趙莊村有240多戶村民,統一粉刷的房子干凈齊整,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向遠處延伸。2月17日上午9點,村黨支部書記趙延芹正監督指導公益崗四位安置人員清理村文化廣場旁綠化帶。“村里有3個保潔員,但綠化帶無專人管理。年前負責村莊保潔的公司設了綠化公益崗,這里不再是衛生死角了。”趙延芹說。
安置在綠化公益崗上的趙傳金、趙傳芹、焦守義都已69歲,趙傳金視力殘疾,趙傳芹記憶力受損,焦守義腿部殘疾,均無法外出務工。49歲的劉秀榮8年前得了乳腺癌,干不了重活。四人中除趙傳金外均為低保戶。去年12月初,聽說村里要設置公益崗,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趙傳金等四人主動報名。經培訓1月17日正式上崗,崗位補貼每月600元。
“盡量給家里貼補點兒。”見三輪車垃圾已滿,戴著大墨鏡的趙傳金騎車準備將垃圾送到村旁的垃圾中轉站。“早上7點半開始干活,過年也沒斷,大年初一放了一天假。四個人互相體諒,處得挺愉快。”他們也知道,要拿到崗位補貼得好好干,不僅要達到公司的考核標準,還要讓村里滿意。
“公益崗采用各用人單位與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雙重管理制度。全縣公益性崗位補貼均按照‘基本補貼+績效補貼’發放,其中70%作為基本補貼,30%的績效補貼則依據考核結果發放。”齊河縣人社局就業辦主任連愛紅介紹,賦予用人單位考核權利很有必要,是保證崗位實效的有效措施。
詳細考核辦法則由社區或村莊自行制定。以趙莊村為例,實行用人單位和村委會雙重管理、百分制考核,用人單位和村委會各占50%。用人單位側重于業務考核,村委會主要以民主評議、出勤率作為依據,考核成績80分以上為合格。實行動態監管機制,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及時調整退出。目前,劉橋鎮83名公益性崗位人員上崗已滿一個月,考核全部合格。
財政投入+市場化運作
補貼太高不現實,太低挫傷積極性
2月17日,是齊河縣各學校開學日。中午1點45分,晏城街道官寨村70歲的彭春英已經到達齊河縣第六幼兒園北門西側的護學崗指定位置,身上的“齊享”公益崗橙紅色馬甲格外耀眼。“小朋友,我送你過去吧!”“小朋友,我拉著你吧!”一旦小朋友應允,彭春英就顯得格外高興。
彭春英是低保戶,兒子智力殘疾。此前她在距家3公里的人工湖做保潔,每月收入1400元。由于距離較遠,越來越力不從心。村文書官世合在進行公益崗摸排時了解到該情況,在晏城街道的努力下,在鄰村開發出齊河縣第六幼兒園的護學崗,崗位補貼每月300元。
“學校周邊在施工,上學放學時道路很擁擠,我們每天都要出11位老師執勤護學,占全部師資的三分之一,此外還要安排家長輪流值班。”齊河縣第六幼兒園園長杜秀芬告訴記者,幼兒園成立一年多,經費、人員較緊張,能設護學公益崗,還不需要幼兒園出資,他們很歡迎。
對于城鎮公益性崗位的補貼,主要通過就業補助資金解決。省級財政將把各市崗位開發數量作為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并對就業困難人員多的地區給予重點傾斜。對于鄉村公益性崗位,省級按照每個崗位年均1萬元的標準,對市縣給予分類分檔補助,并重點向財政困難縣傾斜。總體測算,省級財政投入占比達到50%左右,能有效減輕市縣壓力,更好保障政策落實。
在開展“齊享”公益崗建設工作之初,齊河已制訂資金籌措方案,圍繞“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按照“財政投入+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由財政兜一塊,國企擔一塊,社會籌一塊,各類經濟組織出一塊,多元化保障資金需求。
齊河目前已上崗的公益性崗位中包括270個環衛崗,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縣城鄉環衛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曉文表示,近幾年,隨著社區、村莊建設的不斷提升,一些新的便民設施、服務設施還沒有專項保潔。此次借公益崗開發的契機,在原有的環衛城鄉一體化基礎上,又進一步提高保潔標準,增加保潔人員。
2021年,齊河提出“一把掃帚掃到底”的環衛目標,縣環衛公司也與公路局、水利局等單位簽訂服務合同,并由此開辟出城鄉河道保潔、國省道縣鄉公路保潔、黃河大堤保潔等新的保潔項目。“公益崗的安置人員,更愿意在村莊內或者就近工作,不愿意跑太遠,這樣我們就把村莊、社區附近的道路、河道保潔都設成公益崗,優先供安置人員選擇。這些崗位勞動強度更大一些,收入也會更高一些。”翟曉文表示,作為縣屬國企,公司有能力也有義務支付一定的公益性崗位補貼。
采訪中,還有用工單位工作人員透露,適合該單位并納入公益崗人員管理庫的20位人員中,在得知補貼金額后,有的不愿上崗。也有鄉村公益崗安置人員在采訪中委婉地告訴記者,希望崗位補貼能提高一點。
齊河縣財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因當前還處于試行初期,公益崗人員補貼絕大部分都由縣財政承擔,“先保證現有崗位人員的收入,現階段300元至1000元崗位較多,隨著崗位增加和高補貼崗位的設置,還需資金多元籌措渠道發揮各自作用。”
王忠武教授認為,在城鄉公益性崗位的設置和管理中,政府責任重大,但不可能全部包攬。需要發揮社會力量,讓投入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樣化。對于城鄉公益性崗位來說,補貼太高了不現實,太低了又會挫傷積極性。“崗位補貼究竟定在多少合適,需要摸索,既然是試點就先試探一下,這個過程中,要統籌各方,綜合協商,廣泛論證,科學精準施策,最終達到多方滿意。”
(□實習生葛雨涵崔淑敏參與采寫)
■記者手記
城鄉公益崗考核要有“溫度”
□本報記者 陳巨慧張雙雙
在齊河蹲點采訪的幾天里,氣溫總是在零度附近徘徊。料峭春寒中,記者在與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的交談中感受著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情。這金額并不大的崗位補貼如何激勵他們發揮積極性,既保持了“公益”又落實了崗位責任,記者對此感到好奇。
2月16日8點半,劉橋鎮流洪社區公益崗安置人員焦方軍在社區小花園修剪綠植,妻子董俊英則拎起統一配發的護理工具箱,到社區南側脫貧戶焦保常、范梅英老人所住的老年公寓。
疊被鋪床,清掃地面,刷鍋洗碗。董俊英邊收拾邊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陪老人拉家常。聽老人說指甲有點長想剪剪,她剛收拾停當,就馬上從護理箱里拿出指甲剪,給老人精細地修剪起來。83歲的焦保常樂得合不攏嘴,跟記者道:“我兩個閨女都離得遠。這下好了,身邊多了一個好閨女!”
老年公寓是一室的套間,面積不大,董俊英干活麻利,不一會兒就收拾得齊齊整整。她告訴記者,“每天到兩家獨居老人這里看看,花不了多大功夫,家里的活兒也不耽誤,錢多錢少的都是個貼補。”
在齊河國際生態城內景區中國驛采訪時,景區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大年初五那天游客如織,因假期輪休景區保潔人員不足,附近村莊兩位環衛公益崗人員及時趕到,緩解了景區環境衛生壓力。他感慨道:“本以為公益崗主要為了給困難群眾‘兜底’,在崗時間較短,并未指望他們發揮多大作用,但關鍵時刻卻幫上了忙。”
綠化崗不需要天天修剪綠植,助困崗不需要時時陪伴老人,保潔崗也不需要刻刻盯在崗上,安置人員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工作,考核應如何規范化進行呢?是否需要使用數字化手段,讓考核更加精準呢?
齊河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齊河縣開發的“齊享”崗位信息平臺已經上線,人崗實時對接,崗位開發、招聘全流程都可實現上“云”辦理。啟用大數據對安置人員進行考核,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但對公益性崗位的管理需要更加人性化,考核需要更有“溫度”。
他告訴記者,目前,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由縣級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當地小時最低17元工資標準,依據崗位類型、勞動時間等因素來確定。“并不需要全天工作,考核更多的是工作效果和滿意度。”
公益性崗位,是為解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政府托底設置的政策性崗位。給考核“加加溫”,不僅能讓安置人員感受到管理的溫度,還能讓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更自信,更愛崗,讓工作的熱情更持久,讓城鄉公益性崗位可持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