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鄉村振興全面起勢——迎接市十二次黨代會系列綜述之鄉村振興篇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目標要求,統籌規劃、精準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工作在泰汶大地全面起勢,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成效顯著。
■九女峰鄉村度假區(資料圖)。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陳陽 攝
過去五年,全市71578戶14543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354個省級、251個市級貧困村全部退出摘帽。2020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8.6億元,比2015年(496.3億元)增長16.6%;第一產業增加值299.7億元,比2015年(269.1億元)增長11.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2元,比2015年(13322元)增長47.7%。
14543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過去五年,全市71578戶14543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354個省級、251個市級貧困村全部退出摘帽。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得益于相關部門在資金保障、產業促進、難點突破、部門支持和兜底保障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聚焦資金保障,多元投入持續收益。我市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社會投資的助力和促進作用,落實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6.7億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資金10.4億元,確保了脫貧攻堅戰“糧多彈足”。
聚焦穩定增收,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我市投入財政產業扶貧資金10.95億元,發展產業扶貧項目1544個,覆蓋貧困人口28.8萬人次。全市建設扶貧基地19家、就業扶貧車間50家,安置貧困人口1202名;開發農村互助公益崗位907個,幫扶貧困家庭2120戶。認定山東省消費扶貧產品140種。
聚焦脫貧難點,千方百計攻堅克難。我市實施移民避險解困、易地扶貧搬遷、黃河灘區遷建“三大工程”,分別搬遷51449人、15748人、25066人,需遷建新建的29個社區全部建成,9.2萬名群眾歷史性挪出“窮山溝”、告別“水上漂”、搬離“黃河灘”。投資6.78億元,對貧困村電網實施改造升級;投資3億元為貧困村建設公路478公里,貧困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率達100%;投資7914萬元,新建、改擴建貧困村幼兒園23所,全面改薄貧困村學校57所;全市605個省市級貧困村義務教育服務、醫療保障服務、飲水安全、硬化道路及生活用電情況全部達到穩定退出標準。
聚焦行業扶貧,加大部門扶貧支持。全市累計免除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學雜費、保教費3800萬元,發放各類助學金、生活費補助3859萬元;發放“雨露計劃”補助資金2743萬元,惠及貧困學生13747人次。完善扶貧特惠保險“一站式”結算服務機制,住院貧困患者自付費用控制在總費用的10%以內。完成危房改造50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安居夢。對143個有改造需求的省市級貧困村飲水安全進行提升改造,所有貧困村全部實現通水。建立孝善養老基金,發放獎補資金950余萬元,帶動子女繳納孝善養老金4750余萬元。
構建“弱有所扶”兜底保障線。我市對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特困供養標準提高到10032元,低保標準提高到7116元,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中享受低保、特困政策共計54643人,占全市貧困戶總數的70%。
產業優化帶動效益增長
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近年來,我市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優化農業結構,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突出質量品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升設施水平,增強農業發展后勁,讓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抓好糧食生產。我市高標準、高質量完成24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557.81萬畝,總產257.24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實現了三年連續增長,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牢固。持續做強做優特色農業,泰山茶等十大優勢產業總產值達164.4億元。創新“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分別達到1個、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總數達到5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總數達到12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示范點2個,中國美麗田園1個。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1家,營業收入425.8億元,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總數達到10706家。從2019年開始,開展糧食生產“十統一”社會化服務,目前已涵蓋51個鄉鎮,初步建立起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全市“三品”認證總面積達到392萬畝。2021年以來,7個企業產品品牌入選全省第六批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疤┥讲琛眹壹墔^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達到37.52億元。泰山景區黃前鎮、下港鎮、大津口鄉的板栗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年產板栗3萬余噸,收入3億余元,成為全國板栗最集中的產區。2019年,“肥城桃”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價值評估和影響力指數評價達19億元。2021年以來,我市完成測土配方施肥360萬畝,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秸稈利用率達到92%,農膜回收率達到84.5%。
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我市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標準,累計投入資金38.88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293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4%,畝均可提升糧食產能100公斤以上,年可增產約2.93億公斤,越來越多的“望天田”變成“噸糧田”,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笆濉逼陂g,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審3個、省審29個,國家非主要農作物登記新品種86個;2021年,又有3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國審,9個小麥、玉米品種通過引種備案,7個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登記,14個小麥新品系進入全省區域試驗;建設農作物新品種(系)評價暨展示示范中心6處,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作物年繁制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
盤活農村資源
建設宜居鄉村
堅持在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將農村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其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更大價值,是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則,我市積極盤活農業農村資源,建設宜居鄉村。
堅持改革創新,盤活農業農村資源。3724個村完成改革任務,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23萬人,量化集體資產117億元;3551個村完成“三資”清理,收回賬款6.3億元,新清理房屋、院落100.9萬平方米,機動地、“四荒”地25.4萬畝。全面完成土地確權頒證,我市被評為全省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先進集體。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01萬畝,占土地確權面積的49%,其中,50畝以上規模流轉面積130萬畝。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換屆,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理事長的村3499個,占完成改革村數量的94%,我市在省級考核評價中獲得優秀等次。
建設宜居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我市堅持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連續打造總面積110.4萬畝,惠及330個村、49.2萬人的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區35個。岱岳區九女峰、新泰市羊流鎮、東平縣老湖鎮示范區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岱岳區九女峰示范區被評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全省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重點集群片區,獲中國文旅融合示范獎。新泰市高崖頭村、東平縣塘坊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成績位居全省上游。實現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村莊全覆蓋;完成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57萬戶;2076個村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2700多個行政村基本實現農村道路“戶戶通”,新改建“四好農村路”2377公里;建成“美麗庭院”示范戶9.5萬戶。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強化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開展好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動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下一步,我市農業農村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譜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泰安篇章。
以工業化思維抓好農業產業發展??咐渭Z食安全政治責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在557萬畝、257萬噸以上;大力培植肥城桃、泰山茶、泰山板栗、泰山黃精等優勢特色產業,產值達到210億元;圍繞“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創建6個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強鎮、600個以上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延伸產業鏈條,深化三產融合,創新“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55家、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培強經營主體,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200個、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600個以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五個振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在人才、土地、資金、技術“四大要素”上穩步跟進、強力保障,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繼續高標準實施示范區工程,資金、政策、項目等集中支持示范區建設,用5至6年時間,實現每個鄉鎮都建成1個市級示范區;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縱深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綠化美化五大攻堅行動,打造環境整治全域化、設施配套標準化、風貌提升景觀化的宜居宜業鄉村。
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嚴格落實5年過渡期內“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堅持把保障農戶尤其是脫貧享受政策戶的“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作為一項長期的日常工作來抓,聚焦防返貧監測、政策落實、資金項目等關鍵環節,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就業帶動、環境整治、人才培養、鄉村治理、鞏固成果六大內容,扎實推進幫扶政策持續跟進、工作體系平穩轉換,確保政策不斷檔、工作不脫節,堅決守住“不出現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也是農民在新時代背景下迎接新生活、發力新奮斗的起點。下一步,我市農業農村部門將堅決貫徹落實全省工作動員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狠抓落實不松勁、奮發有為不懈怠,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作出積極貢獻。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高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