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揭榜掛帥”到“賽馬制”,山東科技創新的底氣從哪里來?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辛振東 李子驕 濟南報道
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南水北調的世紀工程、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億劑新冠疫苗、三位太空“出差”航天員……這些科技熱詞,都出現在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新年賀詞中。
而在這過去的一年,世界首座四代技術高溫氣冷堆核電機組并網發電,國內首臺自主設計、研發、制造的智能雪蠟車交付國家隊,國家示范鹽穴壓縮空氣儲能調峰電站投運,3個一類創新藥獲批上市,VLP新冠疫苗中試進展順利,還有時速600公里的磁浮交通系統、國密算法物聯網安全芯片、磁懸浮離心鼓風機……這些科技成果,都來自山東。
當我國從科技大國大步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時,山東緊跟步伐,求突破走在前,奔著高標準開啟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的目標堅定前進。
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
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科技創新求突破走在前
近年來,山東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之高、改革決心之大、推動力度之強前所未有。這是因為,山東深知科技創新關乎高質量發展全局,山東要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最重要的是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第一動力”。
2021年11月,山東省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提出“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把“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放在首位。12月,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強化科技創新上下更大功夫”。就在2022年山東省兩會召開前,山東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提出圍繞“一個核心目標”聚力“六個求突破走在前”。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情況下,2022年山東省級科技經費在2021年132億元的基礎上再增長10%,達到145億元。
種種舉措,彰顯著山東聚力突破科技創新的信心和決心。
回顧過去一年,無論是科技研發的能力、水平,還是科技成果的質量、數量,山東的成績有目共睹。
承接科技部氫進萬家、北斗星動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全國首批唯一示范省份。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獲準批復,領域類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家,并列全國第一。8家高新區獲批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新增數量全國第一。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新增數量全國第一。新增2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量達到21家,居全國第一。山東綠色技術銀行納入科技部布局試點建設,成為全國兩個試點地區之一。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全省新增數成為歷史上最多的一年。4名長期在魯工作的外國專家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新增數量全國第一。山東去年還成為全國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唯一試點省、全國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三個試點省之一、全國科技成果評價改革四個試點省之一。
這些“唯一”“第一”“之一”背后,是山東堅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信念,是山東堅持苦干實干、持續攻堅的執著,也是山東主動踐行“走在前”的使命擔當。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總工程師劉昌衡代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
深化改革,系統推進,努力實現“變道超車”
不可否認的是,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發展競爭中,山東與蘇、浙、粵等第一梯隊還有一定差距。數據顯示,從研發投入上看,2020年廣東、江蘇的研發投入總量分別達到3479.9億元、3005.9億元,是山東省的2.07倍和1.79倍。從研發人員上看,蘇浙粵的規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是山東的2.11倍、1.88倍和2.74倍,而山東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高水平的創新領軍企業數量還不夠多、競爭力還不夠強。
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認為,只有明危機、識差距,牢牢把握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會窗口,準確研判科技發展動向,跟對科技發展的趨勢,凝聚創新資源,加快戰略布局,山東才能在未來發展中搶抓機遇,后來居上。在具體路徑上,山東一方面要圍繞產業鏈來布局創新鏈,解決“卡脖子”短板問題,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要下好先手棋、塑造新優勢,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
事實上,為了激發創新的活力,山東近年來持續鞏固自身發展優勢,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系統強化科技創新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
比如,堅持抓攻關首先抓需求,聚焦全省重點產業技術需求,分析凝煉出774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動態清單,組織實施150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確立抓產業首先抓園區,通過優化布局、集成政策、集聚資源、改革體制等措施,大力促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比如,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科研項目管理模式,探索推進項目技術成熟度評價,加快推行省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逐步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不良導向,“三評”改革經驗做法在全國宣傳推廣。
再比如,為了壯大科技企業隊伍,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為了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全面落實優惠政策;為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山東大力支持企業創新,讓企業成為科技創的“主角”;為了筑牢創新根基,不斷健全“1313”實驗室體系,建設6家省實驗室;為了支撐“十強”產業轉型升級,新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家,布局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40家;為了培育新的創新點和經濟增長點,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發展到31家,共突破關鍵技術391項,解決技術難題282個。
加之山東具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在產業韌性、營商環境、創新生態等各方面,都為科技創新提供著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這些探索與優勢,恰恰是山東打造科技強省、實現“變道超車”的信心所在、底氣所在、潛力所在。
山東科技大學副校長趙建委員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
強化科技創新,持續推進“四個一批”
目標明確,腳步才能堅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山東在部署2022年重點工作時,再一次將科技創新擺在了突出位置。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就要“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引育一批創新人才。”
攻克一批創新技術,報告提出2022年山東將啟動基礎研究十年行動,突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等關鍵領域,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農業等領域,再啟動一批“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同時,深化“揭榜掛帥”制改革,探索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試點推進“賽馬制”,依法放寬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權限。
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報告提出全力爭創海洋國家實驗室,加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10家省實驗室。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支持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濱州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建設,建好東方航天港。全力申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報告提出科技型中小企業要達到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萬家;培育科技領軍企業200家;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43%以上。引育一批創新人才,報告提出實施領軍人才“筑峰計劃”;實施新一期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強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齊魯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總工程師劉昌衡代表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實施的第一年,山東省提出‘十四五’期間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我希望通過頂層設計、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優化人才引進、財政保障、績效考評等方面的建設,做大做強山東省科學院,使之融入國家戰略,使之成為山東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戰略力量。”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實施新一期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創新實行工程配額制和自主遴選認定制,這對于我省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培養和成長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建委員認為,“當前山東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比如說,把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青年科技人才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的成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為山東省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攻克一批、搭建一批、壯大一批、引育一批,山東持續推進“四個一批”,就是要讓山東的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在新的一年放手去干、放心去闖、放膽去拼。無論是“揭榜掛帥”還是“賽馬制”,無論是“筑峰計劃”還是“領軍人才工程”,山東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有聲、落地生根、落地見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