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寫報告,我來獻一策丨市民建議:大力提升泰山站周邊環境 切實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泰山火車站是泰安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它承載了幾代泰安人的記憶,也見證了泰安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但在幾十年的歷史變遷中,泰山火車站周邊的交通、環境等也因多種因素影響,給市民出行和打造城市名片帶來了不便。“開門寫報告、我來獻一策”活動發起以來,不少市民針對泰山火車站周邊的功能提升、交通優化、市容市貌改善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泰山站可增設南廣場
廣場是每個城市火車站的“標配”,它既可以有效分流人群、避免擁堵,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宣傳推介地域特色的窗口。作為世界著名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泰山每年都要迎來大量國內外旅客,泰山火車站廣場的承接能力亟待提高。對此,市民巢先生提出了泰山站增設南廣場的建議。
巢先生說,每逢節假日,泰山火車站周邊經常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北至站前街,南至龍潭路轉盤處,出租車、公交車以及接送旅客的私家車十分密集,經常會堵得水泄不通。“交通擁堵不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對城市形象也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他認為,在目前火車站的基礎上,增設南廣場十分有必要。
巢先生表示,他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打造一個環境優美、停車設施齊全的南廣場。他表示,南廣場修建好后可以參考濟南火車站的設計,增加進出站口實現人群分流,從而大幅提高車站客流承載能力,再搭配建設停車場、臨時停車點,有望很好地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
“解決好火車站周邊擁堵問題,能夠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使之與泰安旅游城市的定位相匹配。”巢先生說。
提升天庭園區域環境水平
毗鄰泰山火車站的天庭園是火車站來往游客的必經之處,也是向外地游客展示泰安形象的重要“名片”,但多年來,天庭園一直存在利用率不高、門面管理混亂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泰安旅游城市的形象。市民崔女士認為,天庭園區域需提升環境水平。
在平時逛街遛彎兒時,崔女士注意到,天庭園與火車站廣場之間的站前街上,門面房以小賓館、小商店居多,這些店面的招牌設計、裝修質量參差不齊,使得火車站景觀看上去略顯混亂。“這對展示泰安旅游城市形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阻礙,我的很多外地朋友說過,火車站周邊的環境會影響他們對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崔女士說。
除此之外,天庭園圈起來的內部區域管理不善問題也引起了崔女士的注意。她認為,天庭園地理位置優越,但內部區域仍保持著幾十年前舊樓、舊園林的設計,店鋪稀少冷清,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浪費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商業優勢。她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結合火車站的實際情況,對天庭園區域進行升級改造,積極引入連鎖超商等知名店鋪,同時,對站前街上的店鋪招牌設計和門面裝修進行統一規劃,重點展現泰安獨具特色的文化和風格,全面提升外地游客來泰的第一印象。
優化提升泰山火車站橋洞路段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通行
泰山火車站橋洞路段作為泰城南北向的重要通道,每日的車流、人流量很大,也是很多市民、游客出行的必經之路。但在不少人看來,這一路段人行道較為狹窄,非機動車沒有專門的通道,經常出現行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混行的情況,存在安全隱患,交通情況有待進一步優化。市民杜先生建議,要優化提升泰山火車站橋洞路段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通行。
杜先生在三里小區居住,孩子在泰山火車站以北上學,每天送孩子上學經過火車站橋洞時,都會經歷相同的“遭遇”。“從老汽車站轉盤開始,機動車就擠進了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道,原本能兩車通行的道路變成了三車甚至四車通行,逼著非機動車要么壓著下水道篦子走,要么走人行道,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杜先生說,“關鍵是早晚高峰期,非機動車大都是騎車接送孩子的,一旦出現刮擦或者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1月21日8時10分許,記者在火車站橋洞進行了實地觀察,發現這一段龍潭路兩側的人行道寬度在1米左右,路西有不少拖拽著行李的人來回穿梭,大部分人走到泰山火車站時,選擇到機動車道上繼續南行。“這路也太窄了,最多40來公分。”剛下火車,要到泰山汽車站的朱先生說,“我原本想過了這一小段路再到人行道上去,但發現人行道和機動車道之間有隔離護欄,也就上不去了。而且,就算我能拉著行李走人行道,對面來人還是比較頻繁的,我還得側身讓行,不如走下面了。”
朱先生拉著行李在機動車道上快步走著,他要去趕最近的一班車,身后不時有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摩托車、機動車超過他,有的電動自行車經過時甚至擦到了他的羽絨服。
在這條并不寬敞的路面上,遵守交通規則、靠右行駛的電動自行車固然占了多數,可依然有不少人選擇與機動車“同臺競技”。記者在財源街與龍潭路交會處看到,信號燈放行后,大量電動自行車從財源街向龍潭路左拐,與由北向南走西側機動車道的汽車混行,有很多電動自行車選擇在道路中間或者貼左側前行。青山社區的劉先生表示,路上沒有施劃非機動車道白線,只要看著沒有汽車,很多人就會在路上“敞開了騎”,這樣騎挺危險的。
據劉先生介紹,從自己家去泰山火車站或大潤發超市,步行的話也不太好走。“最方便的就是貼著橋洞西側的人行道往北去,但經常出現南來北往的‘撞車’情況,對面還都是帶著行李的,只能遷就著通過。最好是再謀劃謀劃,讓行人和非機動車走在路上能更安全。”
對康復路一帶進行升級改造
從泰山火車站往北,過兩個路口就是康復路。這條路因有大量的病患及其家屬前來看病,以及部分醫院職工通行,道路南北人行道擠滿了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此外,還有不少開車來的人,為圖方便,把車輛停在非機動車道上,使不少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員“左右為難”。
? ? ? ? 這樣的現象給附近居住的市民和商戶帶來了極大不便。因此,市民李先生和妻子鞠女士提出建議,對康復路一帶進行升級改造。
? ? ? ? 李先生和妻子住在農機小區,其岳父、岳母住在建工集團宿舍,孩子在文化路學校上學。“每天早上出門都特別困難。開車的話,走不動;不開車的話,孩子在電動自行車上很冷,而且就算電動自行車比汽車快,路上也基本都是在機動車道上騎行,很不安全。”
? ? ? ? 1月21日9時20分許,記者在康復路東段北側進行了現場采訪,在90米左右的路段內,一共停放了324輛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等,導致原本就不寬敞的路面更為擁堵。從醫院門診入口往西,還有更多的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等停放著。
? ? ? ? “我們住的小區和父母住的小區,都是老舊小區,本來車位規劃就不夠,現在很多來看病的車輛直接停在兩個小區里,讓很多住戶有種‘鳩占鵲巢’的感覺。”鞠女士說,“關鍵是短時停車我們也能接受,受不了的是一停好幾天的。這種情況肯定是停車位不足導致的,追根溯源還是要把康復路的停車功能開發出來,通過升級改造,解決看病人的停車難和我們的出行難。”
? ? ? ? 這樣的問題,在張先生看來,也是有口難言。張先生在康復路段開設小賣部已有20余年,他在對來醫院的病患及家屬停車表示理解的同時,也對因此帶來的交通不便有著深刻的感觸。他曾與不少在此停車的人溝通過,勸他們把車停到醫院的地下停車場,但是很多人嫌麻煩。經過多次交涉,張先生也沒有辦法解決門前“車水馬龍”的狀況,只得作罷。
? ? ? ? “很多人停車占用了盲道,還有在中午和晚上吃飯時間來擺攤的,讓人行道滿滿當當,很多人只能去非機動車道。而非機動車道又經常停滿了機動車,行人和非機動車就只能走機動車道了。如果再遇上有車輛調頭,那就更沒法看了,得堵上好一會兒。”張先生說,“特別希望咱們能把這個建議報上去,想個辦法,既能讓看病的人不為停車發愁,又能讓百姓出行更安全、更方便。”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高楊 秦浩】】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