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群眾安危冷暖 持續推進共同富裕 ——聚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⑥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日前,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著力抓好公共服務,全面促進共同富裕,促進增收致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高質量教育
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教育發展是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件,推動共同富裕,教育具有基礎性作用。會議指出,要著力抓好公共服務,全面促進共同富裕,促進增收致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我市接下來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戴冰表示,當前,隨著“有學上”問題的逐步解決,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接受優質教育的期盼更加熱切;教育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聚焦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加強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理順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讓更多更好的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國家民族的未來。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教育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宗旨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力以赴解決好廣大師生、家長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實現學生午餐全覆蓋,嚴格落實“雙減”政策,提供全方位課后服務,遏制校外培訓亂象,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今年,全市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共享,積極構建滿足群眾‘上好學’需求的教育體系。”戴冰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科學編制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推進“幼有善育”,新建、改擴建12所中小學、15所幼兒園,新增1.4萬個學位,進一步優化布局、提質擴容;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建設項目100個左右,購置設備27萬余件,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以教育強鎮筑基行動為重點,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理順城區教育管理體制,落實分級辦學,推動核心區高中外遷,優化城區學校布局;實施集團化辦學,發揮優質學校示范帶動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施強科培優行動,促進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破解普通高中“同質化”發展難題;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切實減輕學生校內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著力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加大優質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戴冰說。
厚植為民情懷
增進民生福祉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對關系百姓安危冷暖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我們做好今后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兆泉表示,2022年,市民政局將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工作思路,強化創新,狠抓落實,努力做好為民解憂、為民紓困等各項工作。著力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加快社會救助綜合體系建設,構建“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平臺支撐、數據共享”的社會大救助格局。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等9類困難群體的保障標準,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力爭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著力抓好“一老一小”關愛服務工作,圍繞“設施標準化、功能綜合化、運營專業化、服務精準化”,實施社區養老服務“四化聯創”提質增效工程,構建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深化老年社區“幸福食堂”建設,促進提質擴面、全面規范;實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建設“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加快康復輔具展廳建設,力爭盡快建成啟用;抓好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創建工作,健全組織網絡,提升工作水平。著力抓好婚姻殯葬改革工作,推廣綠色殯葬改革經驗,全面完成公益性安葬設施全覆蓋建設任務;注重發揮婚姻、殯葬行業黨委和協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倡樹文明婚喪新風尚。著力抓好村(居)治理工作,指導做好社區專職工作者配備工作,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培樹50個社區精細化服務品牌項目;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工程,進一步增強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市救助管理站將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服務理念,進一步拓寬救助渠道、完善救助設施,堅持關愛性救助、人性化服務和規范化管理,努力打造泰山腳下的‘溫馨驛站’。”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盛強說,2022年,他們將扎實開展救助工作,做好民生兜底保障。積極開展“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等專項行動,并對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進行關愛性救助。發揮以市救助管理站為中心,縣級救助管理站(民政部門)為支撐,鄉鎮(街道)和村(居)為基礎,各級公安、城管等部門廣泛參與的四級救助網絡優勢,進一步提高救助效能。推動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轉型升級,構建以市救助管理站為“中心站”、輻射帶動縣(市、區)、功能區救助管理站積極參與救助管理工作的主體功能明顯、有核心有輻射,優勢互補到位、有側重有聯結的集約化救助管理模式。
養老問題關系著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會議指出,要健全養老服務設施網絡,積極推行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探索創新農村養老服務模式。泰山區上高街道岔河村有常住居民2200余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20%,多年來,岔河村一直十分重視老年人,投資500萬元建設了老年公寓,解決了一部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問題,使他們真正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每年的重大節假日,岔河村都會為他們發放必需的生活物資,66歲以上的老年人生日時還會收到村委為他們定制的蛋糕。岔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安其鵬說:“下一步,岔河村將在保障現有服務水平的前提下,重點打造‘幸福食堂’,通過上級補助、村自身資金補貼,力爭讓60歲以上老年人在保證每餐15元標準的前提下,個人實際花費控制在2元以內,讓他們每一餐都能吃到新鮮可口的飯菜,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
登高望遠、奮力爭先
持續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
“近期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抓好公共服務,全面促進共同富裕’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這為下一步全市人社工作明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激勵著全市人社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登高望遠、積極作為、奮力爭先,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讓人民群眾共享更多發展成果。”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蔣永斌表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會議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落實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穩崗返還、技能提升補貼等政策,激發農民工、困難人員、復退軍人、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增收潛能”。市人社局將繼續把“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放在首要位置,統籌“穩就業、穩產業、穩企業”的關系,堅持減負、穩崗、增技、服務多措并舉,聚力推動就業創業攻堅,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重點面向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創設城鄉公益性崗位,推動實現共同富裕;聚焦技能人才培養,深化校企合作,深入推進技能人才“主”“鏈”融合倍增模式;加強重點群體“精準”技能培訓,突出特色定制培訓,為重點群體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訓項目,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進而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市人社局將按照省“萬名博士、十萬碩士、百萬大學生創業齊魯計劃”“海納英才計劃”要求,進一步做好青年人才引進工作,提升全市人才競爭力。
會議指出,“要扎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市人社局將持續深化人社系統行風建設,深入開展“人社干部走流程”活動,扎實推進“人社服務快辦行動”,推動全省4個“雙全雙百”試點落地;繼續落實“跨省通辦”“全省通辦”要求,全面梳理服務事項,優化整合流程,提升事項辦理便利度;提升“人社服務基層建設年”活動質效,推動下沉到鄉鎮(街道)人社服務機構的51項服務事項落地見效,提高基層服務效能;加快推進市、縣兩級“我來辦”服務窗口設立,完善提升“我來辦”工作機制,讓“幫辦、代辦、協辦、催辦”制度化、流程化、簡便化,推動人社服務常抓常新、常改常優。
“嚴厲打擊惡意欠薪,保障農民工勞有所得。”對于農民工工資的保障問題,會議也有著明確的要求。對此,市人社局將持續抓好維權服務,強化風險監測,完善內部聯動處置和相關部門協調處置機制,加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各項制度落實力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打響“樂業泰安·安薪泰山”品牌,著力創建無欠薪城市。同時,充分發揮勞動保障監察“利劍”和“杠桿”作用,實現全市勞動保障監察案件按期結案率100%,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楊麗寧 楊文潔】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