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山東要聞 > 正文
  • “我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足” 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成了“網紅打卡地”,新年洋溢新氣象

      冬日暖陽,天高地闊。堤壩內,大河浩蕩,奔涌向前;堤壩外,楊廟社區整潔有序,安靜祥和。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這個黃河灘區搬遷社區一下子成了“網紅打卡地”。連日來,記者來到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進農家,鉆大棚,看變化,聽感悟。

      “在外的年輕人,回村都愿意到我們家坐坐”

      “外面冷,快進屋,快進屋!”伴隨著許福華打開房門,一股暖流撲面而來。

      “總書記進了門,沒有馬上坐下,而是說房子不錯,問能不能看看。”還沒落座,許福華就向記者說起總書記到來時的情景。許福華說,總書記先看了衛生間,問平常能不能洗熱水澡,隨后又走進廚房,打開冰箱看了看。“總書記看見冰箱里有蔬菜、肉、水果,很滿意地點了點頭。”許福華回憶,總書記又來到臥室,看了看書架上的書籍以及一旁的魚缸,還跟兒子許建峰聊起金魚品種和飼養的問題,這讓一家人感到很親切。

      隨后,總書記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跟一家人攀談起來。從住房到收入,再到孩子上學、家人看病,總書記件件都很關心,聽了許福華一家人的情況后很欣慰。

      “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趕上了好時代!”67歲的許福華說,從記事到現在,他搬過4次家:第一次是父親和哥哥在大壩下面壘的小土屋子,第二次是響應國家號召在房臺上建起的四間土坯房,第三次是1999年給兒子許建峰娶媳婦蓋的五間磚瓦房,第四次就是現在住的這套樓房,這也是他們這輩子最滿意、最舒適的家。

      滿意的不僅是生活環境,還有可觀的家庭收入。“全家一年收入十七八萬沒問題。”許建峰詳細向記者介紹起家里的收入:自己在企業上班的工資加補貼,一個月一萬多元;妻子程蘭蘭在村里的塑編合作社工作,計件取酬,每月三四千元;父母依托社區的招工平臺常年打零工,還有土地流轉費、父母的老年補貼等,“現在的生活真的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村里在外的年輕人,回村都愿意到我們家坐坐,看看我們和總書記的合影,聽我們說說總書記來的情景。我們覺得很自豪,很光榮,這也是我們整個前許村、整個楊廟社區的光榮。”總書記的囑托和鼓勵,讓一家人干勁十足。許福華的老伴兒李兆花高興地說:“總書記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要身體允許,俺就繼續干下去,好日子就是靠雙手勞動換來的!”

      “拿出百倍努力干實事”

      許福華的房臺老家前許村駐地,距離楊廟社區不足三百米。如今,占地三十畝的老村子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八座高標準農業大棚,由村里成立的墾利區錦園果蔬種植合作社負責運營。

      臨近中午,合作社負責人、前許村黨支部書記許孝軍,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駐村干部畢作林還在商量合作社的下一步打算。

      “目前,這八個大棚里種的全是西紅柿,我們正合計下一茬種什么作物,能讓收益最大化。”許孝軍說,在駐村干部的幫扶下,八個大棚順利建起來,必須讓眼前這幾個“搖錢樹”發揮更大作用,真正造福全體村民。

      許孝軍帶著記者一頭鉆進了占地一畝半的大棚,只見比人高的西紅柿藤蔓被整齊地吊在一根根尼龍線上,青綠色的西紅柿簇擁著掛在枝頭。“預計正月十五前后上市,可以持續賣兩三個月。”看著大棚里西紅柿的長勢,許孝軍估算八個大棚能產出近24萬斤西紅柿,按照時價3元一斤算,這一季的利潤至少30萬元。

      總書記來了楊廟社區后,許孝軍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為村里的帶頭人,就得拿出百倍努力做實事,千方百計增強致富本領,帶領大伙兒過上好日子。”許孝軍說,前期經過反復討論,大伙兒決定今年夏季麥收后,把灘區那90畝集體土地重新整平并配套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讓原來只種一季農作物的耕地變為兩季輪種,以此提升經濟效益。“多了不敢說,村集體每年給每位村民分紅五百塊錢,并且爭取逐年增加。”他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黨支部的堡壘作用越來越大”

      1月14日中午,剛參加完中國共產黨東營市墾利區第二次代表大會,楊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麥榮就匆忙趕回了社區,電話一個接一個,午飯還沒顧得上吃,就趕緊處理手頭的事情。“下午有些書法愛好者來給社區群眾送春聯,得去看下現場布置情況。明天還有幾家預約單位過來參觀,過兩天一家公司來為老年餐廳慈善捐助,都得提前準備。”總書記的到來,讓楊廟社區成了“網紅打卡地”,張麥榮和同事們每天忙得團團轉。

      “我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足。忙,并快樂著。”張麥榮告訴記者,2021年,楊廟社區牽頭聯合社區的11個村成立了沿黃黨支部領辦產業聯合社,讓包括錦園果蔬種植合作社在內的7家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家人”,資源共享,抱團發展。隨著果蔬冷鏈倉儲物流園、萬錦農漁循環農業示范園、糧食烘干基地、新型農民實訓基地等項目陸續落地,一個欣欣向榮的沿黃農業產業示范帶正圍繞楊廟社區逐漸成型。

      春節臨近,在外忙了一年的楊廟人陸續回家,車輛明顯多起來,社區比以往更加熱鬧。“我們在社區出入口安裝了智能門禁,調整充實了物業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力量,優化了網格長管理區域,目的就是讓社區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方便。”張麥榮介紹,社區正在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行智慧公章下沉,拓寬幫辦代辦渠道,全方位方便群眾辦事。

      新年新氣象。張麥榮準備利用春節前這段時間,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和各村支部書記們好好細化一下明年的工作。“總書記囑咐我們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我們一定牢記囑托,讓社區黨總支的戰斗堡壘作用越來越大,讓鄉親們有奔頭、有干勁,帶領大伙過上更加美好富足的新生活。”張麥榮說。

      (大眾日報記者 賈瑞君 李廣寅)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