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泰安一頓中小學生午餐的誕生
2021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將“實施中小學午餐保障及食堂改造提升工程”列為了為民要辦的十件實事之首,解決學生家長中午無法接送孩子的后顧之憂。在推進落實該項實事工作的過程中,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新建、改擴建食堂的方式滿足學生就餐需求,沒有條件的學校則通過集中配餐的方式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午餐。自學生在校吃午餐以來,大家是否能夠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暖成為家長及社會關心的問題。近日,記者前往泰城的一家配餐公司以及一所學校的新建食堂,實地探訪中小學生午餐的“誕生”過程,并了解一頓午餐背后有哪些監管力量。
配餐:全程規范化制作,多舉措給午餐保溫
早上8時,在位于泰山區省莊鎮的一家中型中央廚房內,100多名按照要求穿戴規范的工作人員已經全部到崗,大家從不同的儲藏車間拿出蔬菜、大米、面粉、肉等所需食材,按照當天的訂單有條不紊地開啟了各條生產線。由于沒有辦理健康證,記者只能從全透明的參觀通道以及監控視頻中觀看工作人員的操作流程。“我們的原材料都來自于規范的廠家和公司,蔬菜則由我們自己的蔬菜基地當天或提前一天配送,都經過了嚴格的微生物、農藥殘留等檢驗檢測。上早班的員工會在凌晨5點左右到崗,負責檢修設備、進行環境和車輛的消殺、對難處理的食材進行粗加工等。”廚房運營總監徐海清說。
這間中央廚房是泰安騰達文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布設在泰安城區及周邊的四間中央廚房之一,作為一家以經營餐飲配送業務為主的公司,泰安騰達文化目前正在為我市70多所中小學校提供配餐服務,服務學生人數達10萬余名。“我們會提供10元至15元不同規格的套餐,供學生及家長自主選擇,為了避免學生攀比,這些套餐的菜品基本相同,都是一葷兩素,差別可能體現在多一袋牛奶或者幾份水果上面。”泰安騰達文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超表示,由于飯菜制作量很大,團餐的標準化是公司一直以來的要求。
采訪當天的菜品是肉末豆腐、炒藕和雞塊,8時30分左右,工作人員開始按照當天的餐譜制作飯菜。記者看到,在生產車間,工作人員使用的都是多功能切菜機、自動瀝水機、智能炒菜機、鋸骨機等,人工此時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自動化設備讓飯菜制作變成了流水線生產,操作人員只需“照單下鍋”,將油鹽醬醋等調料根據菜單配好,經過機器的翻炒,菜品很快就能做好。
10時15分左右,經過高溫、臭氧、紫外線三重殺菌消毒的餐盒“登場”,分餐、裝盒、安檢又是一條流水線。“流水線遵循的是‘生進熟出’的原則,能夠保障食品的安全、衛生。”徐海清說。幾分鐘之后,工作人員開始將裝滿飯菜的餐盒按照學校訂單分裝進保溫箱,隨后放到30多輛運往不同學校的車上。據工作人員介紹,公司要求將午餐送往學校的時間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實際來說,員工運往泰安城區距離配餐中心最遠的學校也只需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到達學校后,工作人員會對飯菜進行現場測溫,公司要求溫度不低于70℃的才屬于合格配餐。
11時05分,最后一輛配餐用車出發,目的地是距離配餐中心最近的學校——省莊一中。10分鐘不到,餐車到達學校,三名工作人員已經早早地在此等候。記者與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了現場測量,結果顯示為“80.5℃”。“我們特意在保溫箱里面套上了保溫袋,又蓋上了小棉被,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流失,保證學生用餐時午餐溫度在70℃以上。”工作人員表示。
中午12時,學生放學,午餐時間到了,各班學生有序來到分餐間領取自己班級的餐箱。12時7分,初二(2)班學生杜萬勇吃到了自己的午餐。“菜挺香的,還不重樣,我胃口比較好,吃完米飯還得來一個饅頭。”杜萬勇說。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學校共有870多名學生在校就餐,午餐過程中,學校也會進行一些勞動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
食堂:蔬菜基本當天配送,后廚實現明廚亮灶
早上6時30分,當學生們還在家中沉浸在夢鄉時,泰山區第二實驗學校的食堂已經是燈火通明,上早班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完一早收到的新鮮蔬菜之后,便開始和面、淘米、凈菜、給食材焯水。“冬天天冷,面不太好餳,我們需要比夏天的時候早到一會兒,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食堂管理人員劉玉娥說。
學校校長張峰向記者介紹,這間食堂的性質其實相當于衛星廚房,由學校委托給前期招標的餐飲公司管理經營,學校相關管理人員與家長共同組成膳食委員會,對食堂的菜品、管理、環境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督,家長也可隨時申請陪餐。記者了解到,在學校食堂經營管理方面,我市中小學校大多以自主經營為主,委托管理為輔。
9時30分左右,穿著規范的食堂工作人員開始按照每日供餐的食譜準備540多名學生的午餐。記者在現場看到,食堂的儲藏區、凈菜區、炒菜區、主食加工區都是一一分開的,能夠達到明廚亮灶的標準,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也都無死角地出現在就餐區的電子大屏幕上。采訪當天的菜譜是醋溜土豆絲、清水丸子、西紅柿雞蛋湯,主食是花樣饅頭和米飯,食堂工作人員還貼心地為同學們準備了小米紅棗粥,這些都可以在學校的“一周菜譜公示欄”上看到。車間內,三個炒菜的大鍋一字排開,葷菜一口鍋、素菜一口鍋、清真菜一口鍋,一名主廚和一名副廚正在協力炒菜,炒一個菜的時間大約在25分鐘到30分鐘之間。劉玉娥告訴記者,目前學校食堂一共有5名工作人員,大家分工協作,一上午都沒有空閑的時候。
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熱騰騰的兩菜一湯出鍋了,菜香味充溢著整個廚房。又過了十幾分鐘,饅頭和米飯也制作完成,此時距離一年級學生的就餐時間還有40分鐘左右,為了給飯菜保溫,工作人員將飯菜裝在保溫桶里并放置在一個單獨的房間。11時許,距離第一批學生就餐還有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工作人員用專用的體溫計給飯菜測溫,米飯是74.6℃、雞蛋湯是80.5℃、清水丸子是72℃……飯菜溫度全部達標。
記者看到,對于每日入口的餐食,食堂工作人員都會做好留樣。學校實行錯時就餐方式,11時30分,一年級學生準時達到食堂,大家排著隊,依次領取到餐盤、等待工作人員為他們打菜。一年級(3)班的馬俊哲是第一個打到飯菜的學生,他端著飯菜,在小心翼翼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之后,開始盡情享用美味的午餐。“我們每天吃得都不一樣,我最喜歡吃周四的包子和今天的丸子。”馬俊哲說。
據了解,去年3月份春季開學時,泰山區第二實驗學校的新建食堂正式投入使用。在前不久山東省教育廳公示的2021年度“山東省中小學校星級食堂”學校名單中,泰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榜上有名。
監管:我市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平臺正在試運行
在泰安市教育局的安全監管中心,市教育局綜治辦主任吳永星正在通過泰安市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平臺查看學生午餐的制作過程以及學校當日的采購情況,在他面前的電子大屏幕上,已經接入該平臺的學校的分類采購表、訂單明細、采購金額、食堂后廚等情況可以通過電腦操作任意調換顯示,像之前記者探訪的泰山區第二實驗學校的后廚情況也能盡收眼底。
“目前該平臺正在市直學校及各縣市區試運行,后期將逐步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把所有學校接入該平臺,實現無遺漏、全方位監管。”吳永星說,除了教育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監管,還有平臺運營服務公司從后臺進行監督,保障平臺的正常運行。
建立泰安市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平臺是“實施中小學午餐保障及食堂改造提升工程”的五項工作內容之一,適用于我市中小學,該平臺可以實現大宗食品統一采購、食品安全監管、資金管理網上實時管控。“保障中小學午餐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從源頭上把控,我們通過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該平臺,可以能夠更好地實現追根溯源以及全程透明化管理,發現問題時,我們也可以第一時間采取相關措施。”吳永星向記者透露,后期這個平臺會不斷得到完善升級,實現家長可以通過小程序進行遠程實時監控、繳納餐費,后廚工作人員如有不規范的操作時平臺還能實現自動報警。
據了解,去年,泰安新建、改擴建食堂53處,滿足3.7萬余名學生就餐需求;縣域統一配餐全部實現,165所學校均實行統一配餐。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楊麗寧 實習生 張一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