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動丨人臉信息不是“唐僧肉”,非法采集須嚴懲
日前,上海小鵬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因向第三方公司購買22臺人臉識別攝像設備,非法采集上傳人臉照片超43萬張,被上海市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10萬元罰款。經有關部門調查發現,當事人在旗下7家門店安裝人臉識別攝像設備,采集消費者面部識別數據,并未經得消費者同意,也無明示、告知消費者收集、使用目的。此前,另有多家企業也因非法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遭監管機構處罰。(中國經濟網)
涉“臉”個人信息侵權問題頻發
一段時間以來,人臉信息被非法采集的問題頻頻出現。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管部門查出科勒衛浴非法抓取了220萬余條人臉信息;深圳市市場監管部門查出正通集團旗下的寶馬4S店抓拍并存儲了4600余條人臉信息;部分企業所涉消費者“臉照”在數百萬張至數千萬張不等。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7100多家企業從事“人臉采集”相關業務,曾被曝光涉嫌非法采集問題的悠絡客、萬店掌、雅量科技、瑞為等企業注冊資本均超過500萬元,合作客戶中不乏知名企業。
從法律層面來看,商家非法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已涉嫌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第26條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圖像、身份識別信息只能用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個人單獨同意的除外。
人臉信息為何被商家視為“唐僧肉”
部分商家為何熱衷于非法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無非利益二字。
一方面,各類企業均有靠消費者“人臉信息”提升經營業績的強烈沖動。據悉,小鵬汽車委托的第三方公司開發的算法可以對面部數據進行識別計算,以此進行門店的客流統計和客流分析,包括進店人數統計、男女比例、年齡分析等。這些數據是商家提升經營效率的重要參考。在為小鵬汽車提供服務的悠絡客平臺網站上,該公司稱其解決方案可以應用于汽車、鞋服、快消、醫藥等多類消費領域。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通過倒賣消費者人臉信息非法牟利。有商家非法收集人臉信息并售賣,低至0.5元即可買到包含身份證信息在內的一名消費者的人臉數據。記者從警方了解到,倒賣“人臉信息”還成為當前網絡黑產鏈條重要一環,相關信息被用于虛假注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供不法分子牟取暴利。
保護“人臉信息”還需多管齊下
通過立法實現多層次、系統化的人臉信息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一些地方已對“人臉識別”進行規范,如今年已施行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安徽省、蘭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業管理條例》也就業主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明文規定,但沒有明確提到指紋、人臉數據等生物信息,也沒有涉及強制收集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明確。
進一步加強對經營和購買“人臉識別”相關業務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方面,應加大對涉“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此次小鵬汽車采集43萬張人臉信息僅被罰款10萬元,部分網友認為“一張照片被罰2毛多,違法成本太低。如果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要求,行政處罰是按照企業或商家全球營業額來罰款的,這個數額可能會比較大。”另一方面,應盡快設置“人臉識別”業務類企業準入門檻。
熱動:
光明網:非法采集面部信息被處罰一點也不冤
新華網: “護臉”難題難在哪?怎么破?
人民網:學會對違法采集使用人臉信息說“不”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目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采用的是多部門管理機制,網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等都是個人信息保護監管部門。這一制度安排確有形成合力的優勢,但也容易導致“多頭治理”的問題,應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能定位,并以此推動相關執法檢查常態化、長效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和信息化法治戰略與管理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趙精武說:“人臉信息屬于敏感個人信息,為避免一次授權即導致信息失控的情況,信息主體還應享有對相關信息的刪除權。”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評論員 安靜】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