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天,百余個非遺項目參展 “河和之契”非遺交流展示周23日開幕
萬里黃河奔流不息,京杭運河聯通南北,兩條大河在齊魯大地相會千年,孕育了璀璨生輝、光彩奪目的非遺集群。12月23日至26日,“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在泰山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辦,展會分為“文明的賡續”山東省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集萃展與“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成果展兩大部分。兩河流域非遺展會上,土與火淬煉的陶瓷、千錘百煉鍛造的古兵器、黃河細泥土制作的泥塑兔子……兩河流域的非遺技藝齊聚泰山腳下,100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展,形式多樣,栩栩如生,讓人大飽眼福,大開眼界,為泰安市民帶來了一場饕餮的非遺盛宴。
傳統工藝迸發活力,黃河文化展示“文明的賡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出古老的文明,擁抱著千年燦爛的歷史,黃河文化積厚流光,源遠流長,是文明的賡續。記者在“文明的賡續”展區看到,現場既有金屬冶鍛加工技藝、髹漆技藝和木版水印類項目,也有傳統釀造技藝、陶瓷、琉璃燒造技藝和泥塑技藝類項目。在濟南錫雕展位前,一群仙鶴在盛開的荷塘中嬉戲的作品十分亮眼。第九代傳承人王緒賢向記者介紹,該作品名為《和諧盛世》,是由他的父親和他歷時一年共同完成的創作,作品上的仙鶴或覓食,或舞蹈,或奮力展翅飛出。“錫雕藝術品采用純手工工藝制作,要經過設計、熔料、制板等12個主要步驟,在雕刻技法上借助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藝,塑造作品時可加可減。”王緒賢說,這是他第一次來泰安,希望通過帶來的一些作品預祝活動圓滿成功,同時也讓大家感受到祖國和諧發展、人民安定團結的精神。“泰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展覽給手藝愛好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也能夠促進大家提高自身創作水平。”他說。
“文明的賡續”展區以源于黃河流域的“五行造物”思維,對應“金、木、水、火、土”五大版塊,其中也不乏許多泰安市民熟悉的“面孔”。提起泰山豆腐,許多泰安市民并不陌生,此次展會上,泰山豆腐宴食俗也精彩亮相。泰山豆腐宴食俗負責人王小剛在展位前向記者介紹,這次參展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泰山豆腐的制作工藝、流程、加工器具和原材料。“泰山豆腐使用老品種腰果型黃豆,做出來的豆腐豆香氣會更加濃郁,今天我們也免費送豆腐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寓意‘送福’,讓大家嘗一嘗泰山豆腐。”王小剛說,第一天的展會讓他與其他展商進行交流,他也希望通過現場的展示,讓更多人了解泰山豆腐作為“泰安三美”的獨特魅力之處。
以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為主,“文明的賡續”展區通過實物、文字、圖片、視頻、傳承人現場展示等形式,展現我省黃河流域各地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傳承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現場很熱鬧,能夠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大飽眼福!”一位觀展市民說。
文化記憶綿亙千里,大運河彰顯“流動的文化”
北起京師,南至余杭,大運河連接著六地古鎮,滋養著九州方圓。作為文化紐帶的象征,運河水不僅承載了南來北往的船只,更加快了南北文化的融合,激活了運河文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據介紹,“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成果展以全省大運河沿線臺兒莊運河、泰山、鄒魯、臨清運河四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組團,情境化展現豐富的運河文化,95個非遺項目、158名傳承人進行非遺展演展示,充分展現了我省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成果。
大運河沿線優秀的非遺成果,承載著深深的文化記憶。在泰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泰山石刻、肥城桃木雕刻、泰山唐氏木刻畫等項目展示出不同的文化魅力。泰山石刻第五代傳承人王震介紹,他們通過不同的石頭材質創作作品,表現泰安的記憶和文化。“今天來看展的人還是很多的,許多人都想了解作品的工藝和背后的文化,對我來說收獲也很多,可以與各行各業的非遺門類交流學習。”王震說。
同樣在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銅桿嗩吶、魯柘澄泥硯、仲尼古琴制作技藝等項目讓觀展者感受“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在臨清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臨清竹器制作技藝、李氏炒勺鍛造技藝等項目展示出運河傳奇造就的臨清文化;在臺兒莊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木板年畫、伏里土陶呈現獨特的地方特色。
“歷史書上多次提到京杭大運河,來到這里觀展我才發現,京杭大運河擁有品目眾多的非遺文化,如今還有了系統性的保護措施,實在是十分周全。”參展市民劉先生表示。
動態展演,兩河交匯呈現大美非遺
從黃河浩蕩到運河悠悠,兩條河流在齊魯大地相會,黃河故事與運河往事在這里交織交融,相攜向前,河和之契·雙龍戲珠的室外展演也成了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23日上午,在泰山國際會展中心展覽入口處,通州運河龍燈、手龍舞、泰山竹龍制作技藝等展演項目精彩上演。伴隨著歡快的鑼鼓聲,臨清社火的表演場面恢宏壯觀,風格獨特,“運河龍”與“黃河龍”盤旋舞動,氣勢恢宏,演員們動作協調連貫,飄逸的表演把“運河龍”與“黃河龍”表現得活靈活現,讓現場觀眾大呼驚奇。
“舞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黃河文化與大運河文化在泰山腳下交匯,我們感到驕傲與自豪。舞龍表演舞出了精氣神,我們也應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市民李先生激動地說。以“河和之契”為線索,本次展覽由雙河流域輻射全國,挖掘黃河、大運河文化蘊涵的時代價值。通過中華文化積淀千年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展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續不止的歷史文脈。
河和之契,河有遠韻,潤澤華夏,厚澤齊魯。厚重的千年文化穿越兩河踏浪而來,激蕩著大河兩岸,在這兩河交匯的齊魯大地上,億萬群眾依河而生,汲取著兩河的養分,讓古老的非遺以新生的形象傳遞著新聲,讓民族的記憶以古老的韻味煥新生活,讓河韻長久地綿延存續。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芮 劉紅川 攝影 陳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