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新征程上,山東有責任有能力展現更大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山東,提出了“走在前列、全面開創”和“三個走在前”的殷切期望和總體要求,從戰略全局高度為山東發展精準把脈定向。在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實踐中,山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黨同心、與祖國同行,為新中國的締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卓越的山東貢獻。把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山東應統一思想行動,抓牢時代機遇和國家戰略紅利,繼往開來發揮優勢,堅定信心、用好條件、扛起責任展現更大作為。
在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實踐中,山東擁有一冊始終走在前的光榮史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山東敢闖敢干、拼搏奮斗,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各個時期始終走在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山東較早成立了黨組織,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山東最早建成以全省范圍為主體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全國根據地建設提供了山東樣板。在解放戰爭中,山東有力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重點進攻,派遣部隊、黨員干部“南下北上”,有效推動了全國解放,涌現出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等一大批紅色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山東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援國家建設,組織開展了大規模投資建設,建立了大批工業企業,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山東緊抓發展機遇,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積極推進農工貿一體化建設,在農業農村、企業改制、財稅金融等方面持續創新,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成為輸出經驗模式的省份。山東率先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農業產業化“壽光樣板”全國聞名;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創造了萬華、濰柴集團等國企改革典型,涌現出了“周村試驗”“諸城模式”等全國樣板;率先建立地方金融監管體系,成為全國唯一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省份;青島、煙臺兩座城市成為全國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
進入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山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保持高質量發展定力,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推進改革攻堅,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海洋強省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落地方面持續發力,山東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城鎮化率逐年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改善,經濟社會動力活力顯著增強,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成效顯著,推動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些成績無不體現著山東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擔當和貢獻。回首過去,可以自豪地講,在黨的百年奮斗偉大實踐中,山東在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發展歷程中,擁有一冊始終走在前的光榮史。
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縮影,山東的先試先行于我國經濟發展全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走在前是新時代賦予山東的重大任務和重要使命
從經濟人口、農業、工業,以及產業布局、發展特征等各個方面看,山東是我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經典縮影。
從經濟、人口來看,我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人口大國,2020年我國GDP總量達14.7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人口規模達14.1億人,居世界第一。而山東是我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2020年山東GDP總量達7.31萬億元,居我國第三,人口規模達1.02億人,居我國第二。
從農業來看,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657億斤,全年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而山東是我國農業大省,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出口額等常年居全國首位,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從工業來看,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而山東同樣擁有41個工業大類,規上工業企業超2.6萬家,基本擁有中國所有的工業門類。
從產業布局來看,山東與全國都存在產業層次相對較低、質量效益不高,以及能耗、土地、環境容量制約凸顯等問題。在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結構方面,山東與我國均呈現傳統產業和化工業占比較高的特征。山東與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的所有制結構也很相似,國有及控股工業增加值比重都維持在較高水平。從發展特征來看,山東與我國都具備體量大而人均低的顯著發展特征。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是當前的重中之重。作為我國經濟的縮影,山東對全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具有典型示范性,山東經濟轉型發展突破與否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山東的先試先行于山東自身、對我國經濟發展全局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國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山東走在前,蹚出一條可參考可復制的成功之路。這既是山東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賦予山東的一項重大任務和重要使命。
國家戰略的不斷疊加,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必將為山東在新征程上繼續走在前注入活力和動力
山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既是黨中央對山東給予戰略期望的重要原因,也是山東繼往開來走在前的底氣和信心所在。站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審視,山東最突出的優勢是戰略區位優勢和國家戰略疊加優勢。
在地理區位上,山東具有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先天戰略比較優勢。從沿黃流域來看,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戰略的“龍頭”。山東半島城市群人才、經濟和產業優勢明顯,交通基礎設施發達,具備更好的發展基礎空間和資源集聚能力,是沿黃7大城市群中唯一處于成熟階段的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毫無疑問的“龍頭”,具備推動沿黃省份協同一體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國內縱向格局來看,山東是南北均衡發展的“紐帶”。在地理位置上,山東地處南北交界地帶,北上對接京津冀,南下連接長三角,跨越式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與南北協同聯動、捆綁發展的深厚基礎,進而支撐東北振興戰略、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開放發展和創新發展的獨特優勢。從外向區位格局來看,山東是東北亞合作的“橋梁”。山東毗鄰日韓,處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中心地帶。山東半島城市群具備沿海港口的口岸和交通優勢,具備構建東聯日韓、西接歐亞大陸的東西互聯互通大通道的先決條件。這都為山東發揮東北亞地區黃金樞紐的獨特優勢,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國家整體發展布局上,山東具備國家戰略疊加的突出優勢。山東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決定了在整個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因此,近年來山東不斷承接全國唯一的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以及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在國家整體發展布局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國家戰略不斷疊加,同時帶來的必然是重大機遇的不斷疊加,成為山東踐行“三個走在前”的重要條件。這些國家戰略和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必將為山東在新征程上加油提速繼續走在前注入活力和動力。
踏上新征程,山東應更加自信地扛起責任,以高質量發展在新征程上展現更大作為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國際競爭范式和世界格局發展走勢。在新征程上,我國能否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攻堅戰”,“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山東如何盡快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長期以來的優勢地位在全國省份發展格局中受到挑戰的形勢下,責任背后承擔著巨大壓力。聚焦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山東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在堅定不移抓好“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改革攻堅”“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基礎上,聚焦“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下一步,山東要更加深刻地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總要求,更加自信地扛起責任,更加清晰地聚焦重點,更加充分地發揮優勢,以系統觀念和戰略思維處理好幾個重點關系,立足實際精準發力,以高質量發展在新征程上展現更大作為。
把握好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加強黃河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治理,統籌抓好黃河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工作,強化沿黃合作,深化交通互聯,打造生態保護樣板區、長久安瀾示范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文化“兩創”新標桿,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處理好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系。在全國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山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緊密結合自身發展與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破除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利用山東沿海獨特優勢,加快形成內外循環的良性互進。
協同好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山東作為人口大省,市場規模龐大,消費潛力巨大。山東要積極探索釋放內需,緊扣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消費潛力徹底激發出來、釋放出來。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新的供給要素拉動實現經濟新的增長,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統籌好沿海與內陸的關系。山東要發揮沿海資源豐富度指數全國第一的優勢,深度挖掘海洋開發空間。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提升海洋科技實力,擴大海洋科技合作,打造海洋人才高地,激發海洋發展動力和活力。同時,深化沿海與內陸合作,特別是在統籌陸海產業、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生態建設等方面,建立海陸協作發展利益共同體,構建陸海聯動新格局,實現更高層次更深水平的陸海聯動。
鞏固好基本盤與創新力的關系。雄厚的工業基礎、濃厚的文化底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等奠定了山東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始終走在前的堅實基礎,是山東尋求更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在新征程上,山東應以為基本盤注入創新驅動為抓手,將創新全面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下大力氣推動理念思路創新、科技教育創新、產業企業創新、文化傳承創新、社會治理創新、安全環保創新、民生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科技創新新高地、科教產融合新高地、對外開放新高地,全面系統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驅創新力。
(作者胡金焱,系青島大學黨委書記、省政府經濟領域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大學省級新型智庫“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崔凱銘 整理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