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動丨別讓App接力上演網貸亂象
近來,從外賣、打車、導航到辦公軟件,不少手機App上線了借貸業務。用戶只要打開這些App,無論是開屏畫面,還是支付頁面、功能列表等,都能看到“分期”“借錢”等字眼。(新京報)互聯網借貸滿天飛暗藏風險
不能不說,現在各種App借貸充斥著人們的手機屏幕。“只需身份認證,極速審核”“放款快,3分鐘到賬”“最高可借20萬”“1千元1天最低只需0.2元”……首頁展示、反復推送、定時投放已是常規套路,有的還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投放,有的附上“生動案例”試圖引起“共情”,這些操作手法與此前P2P網貸亂象有些相似。
“輕松借錢”背后暗藏多重風險。首先,部分App中的借貸功能以低息為噱頭吸引用戶,但實際年化利率高得嚇人。其次,容易誘導消費自控力較差的群體 “過度借貸”,甚至“以貸養貸”,甚至釀成種種悲劇。此外,借貸功能還極易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信辦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報中指出,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半數以上APP都具備金融功能,這些App存在非法獲取、超范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問題。
手機App為何鐘情于放貸?
為什么這些App不好好做主業,對當“債主”情有獨鐘呢?究其原因,離不開“利益”二字。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不少頭部App已手握大量用戶資源,到了流量變現的時候,而借貸業務標準化程度高,收益可觀。再加上之前P2P網貸機構退出,也讓一些互聯網企業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場空間,于是爭相涌入,渴望分一杯羹。
實際上,近10年里,互聯網平臺金融迅速發展,給金融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科技的力量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讓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有益互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金融活動是有風險的。當下不少互聯網平臺并不具備從事借貸業務的資質,它們多是采取“導流”、助貸等方式,與外部機構合作,共同完成借貸業務,再加上其在金融領域的業務經驗有限,因而潛藏較大隱患。
收緊互聯網借貸的“緊箍咒”
首先,應持續加強對手機App開設借貸功能現象的監管,特別是對于當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貸”的局面,要有更精準的規范和約束。其次,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平臺的指導,在對用戶的申請審核、貸款用途和流向的監管上更加嚴格。再次,行業監管部門要定期在校園、社區等場所開展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養,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意識。最后,各類互聯網平臺則要加快整改力度,依法獲取用戶信息,規范推介借貸業務,尤其是不得以欺詐或引人誤解的方式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進行營銷宣傳。“科技向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平衡好社會利益與商業利益,把該做的做好,該管的管住,只有這樣,互聯網行業才能長遠發展。
借貸有風險,花錢需謹慎。作為廣大金融消費者特別是年輕群體,也要有意識地多學習掌握一些金融消費知識,樹立理性消費觀念,看清信貸產品的相關條款,不要總想著“薅羊毛”,被所謂的“免息”“零利息”所誘惑。當然,保護好個人信息也很重要。
熱動:
人民網:整治手機App借貸亂象,刻不容緩
中國經濟網:互聯網的盡頭不應該是“借貸”
鳳凰網:警惕App借款重蹈P2P網貸覆轍
紅網:對App借貸監管亟待加強
網友小紅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借錢花得一時爽,小心還款愁斷腸。
網友陌上花開:政策推動之下,還需要市場各方因勢利導、積極作為,共同營造健康、理性的消費信貸環境。比如,搭好市場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幫助平臺機構盡可能充分掌握借貸者整體負債水平。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評論員 安靜】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