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委書記楊洪濤:紅色熱土流淌紅色血脈
紅色熱土流淌紅色血脈市委書記 楊洪濤
幾十年來,一批批、一代代“泰山兵”走出齊魯大地,邁向四方軍營,榮獲累累軍功。
用地名為英雄部隊命名,我軍早有其例:抗戰時期,嘉獎平山團時首次有了“子弟兵”的稱呼;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英模方隊之一“劉老莊連”,就是以村莊命名的。放眼海軍戰艦,地名更是屢見不鮮,譬如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用省份命名,而與泰安市直接相關的則有“泰安艦”“泰山艦”“徂徠山艦”和“東平湖艦”。
新泰市作為泰安市下轄市,新泰籍現役官兵“功臣群體”現象讓更多人看到,“泰山兵”發揚光大老區革命精神,帶著一份份入伍承諾,散布在大江南北座座軍營。
這些年,我與青年官兵交流常常談到一個話題:青年人參軍,到底是為了“立功”還是為了“打仗”?究竟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立志保家衛國?實事求是地講,爭取立功受獎的機會,既是個人小目標,是規劃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軍人大目標,折射出新時代青年強國強軍的共同價值追求。
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價值引領、榜樣的示范帶動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泰安是一方紅色熱土,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共山東省委獨立領導抗戰的第一槍,在黨史、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紅色基因深深根植于泰安人的血脈之中。倘若沒有對黨和國家的深厚感情、沒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不會有如此眾多應征青年爭先恐后到部隊奉獻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許多“泰山兵”的父母長輩、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有參軍經歷,父子兵、“功臣之家”在泰安市隨處可見。這些生動例子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激勵著更多“泰山兵”心向往之,逐夢疆場而無怨無悔。
軍隊與榮譽相生相伴,軍人與榮譽息息相關。從跨入軍營的第一天起,榮譽就見證著軍人的進步和成長。令人欣喜的是,“泰山兵”能夠以典型為鏡檢視自己、透視自己,查找自身不足,不斷奮斗,不斷進步。
泰安市歷來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至今已是全國雙擁模范城(縣)“七連冠”。軍愛民、民擁軍的鮮活事例數不勝數。地方黨委、政府為人民子弟兵守護好后方,大力營造全社會尊崇軍人的濃厚氛圍,就是確保軍人能夠更有尊嚴、更有保障地安心軍營、獻身國防。泰安廣大干部群眾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適齡青年投身軍營、建功立業,共同擦亮“泰山兵”品牌,為建設強大國防貢獻更多力量。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