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名故事】軍民同心打響東平戰役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通訊員 王志雪
抗日戰爭時期,東平作為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東部的重要縣城,境內地形復雜,物產豐富,戰略地位尤為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8月17日,侵華日軍駐守東平縣城,并在全縣多處安設據點,在偽軍的配合下,對東平人民進行了血腥鎮壓。東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同日偽軍進行了長達7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東平,也因此成為一個承載著獨特記憶和榮耀的紅色地名。
抗日戰爭時期,長期盤踞在東平的日軍有40余人,是裝備精良的日軍獨立警備隊的一個小隊,并有偽山東省警備隊第一大隊的700余人和偽東平縣警備隊的500余人配合防守,縣城周圍有二十里鋪、北大橋、孟樓、三官廟、大安山據點與其呼應。
1945年5月,為了擴大冀魯豫邊區東部解放區,便于和泰西山區連成一片,壯大和發展我軍力量,打擊敵人的搶糧計劃,武裝保衛麥收,冀魯豫軍區于5月9日下達作戰命令,發動了東平戰役。戰役中,第一(泰西)分區為左縱隊,負責解決掉東阿的偽縣保安大隊800人,日軍20人;第十一(微山湖西)分區為右縱隊,負責解決掉濟寧西南及巨(野)、嘉(祥)、汶(上)之間盤踞的山東保安第三旅的7000人,防止來自北面東阿、南面濟寧的日偽軍支援東平。以第八軍分區部隊為中央縱隊,由司令員曾思玉、副司令員何光宇、政治委員段君毅指揮,負責攻占東平城。同時,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楊勇、參謀長曹里懷隨中央縱隊到東平附近統一指揮。
東平戰役按照預定計劃于1945年5月17日24時打響,主力部隊各部依照布置分別攻城,首先消滅了沿城墻碉堡及守城門敵人,至18日拂曉外圍被攻破,進城分割包圍了偽縣政府、警備隊、新民會和日軍司令部。
攻打日軍司令部是此次戰役最為慘烈的一戰。日軍司令部駐地是一個小圍寨,四周圍墻,四角炮樓,易守難攻,由裝備精良的日軍把守。發起總攻后,我軍與敵人展開肉搏戰。窮兇極惡的日軍不甘心滅亡,在絕望之際仍拒不投降,在炮樓內引爆炸彈集體自殺。最終,經過3天的浴血奮戰,以犧牲100余人的代價,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東平戰役共殲滅日軍一個小隊,斃傷俘城內及外圍據點偽軍2500余名,俘虜日軍顧問及士兵共4人,繳獲迫擊炮1門,擲彈筒11具,重機槍2挺,輕機槍33挺,步槍2000余支,汽車1輛,戰馬30余匹,小麥200余萬斤,還有許多戰利品。
“軍民魚水一家親”。東平戰役中,人民群眾在中共黨組織和抗日政府的領導下,緊密配合部隊行動,解放區人民踴躍支前,紛紛把自己家中僅有的糧食拿出來做成煎餅、饃饃送往前線,還有的群眾將自家的木床、門板、木料做成了擔架。東平縣組織了500名武裝民兵,分4個小隊,分布在縣城周圍游動警戒,并在全縣解放區組織800副擔架緊隨部隊進入前沿陣地,運送傷員。300輛大車和400輛手推車運來了3萬多斤給養和大批作戰物資。同時,東平縣組織3000余名民工投入戰斗,支前民工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戰后,為防止敵人卷土重來,萬名民工連日扒掉了東平縣城四周的部分城墻,拆除了敵人經營多年的碉堡和炮樓等工事。
東平戰役勝利后,全縣人民喜氣洋洋,人們紛紛把整豬、整羊、雞、鴨、鵝、蛋及蔬菜送到部隊,慰問子弟兵。1945年5月25日,第八軍分區與東平縣委在城西王樓村聯合召開了祝捷大會,慶祝東平戰役的全面勝利。東平2萬多群眾參加大會,向英雄的戰士們獻了書有“人民大救星”的錦旗。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