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坪村梯田的“硒谷”奇跡
編者按:央廣網《遠山的回響》系列報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間二十年》,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載的時代回響。二十載山河巨變,千萬個“余村”涌現。他們是“兩山”滋養的新生代,用AI技術嫁接生態農業,以創客思維激活田園夢想,讓陳舊老屋變身“共益社區”……青春與青山雙向奔赴,山水間的幸福畫卷,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江西宜春明月山深處的謝坪村梯田,曾因土壤板結、效益低下而瀕臨撂荒。
2022年開始,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溫湯鎮謝坪村黨支部書記鄭春模決心帶領大家一同打造“富硒”稻米梯田,一場破釜沉舟的“攻堅戰”就此展開,經歷挫折與科技攻堅,這片沉睡的土地終被喚醒。
如今,金黃的稻浪翻滾云端,富硒米香飄出山坳,謝坪村梯田以農耕文明融合文旅發展,書寫了一粒米撬動鄉村振興的“硒谷”奇跡。
清明:細雨中的梯田
2022年4月5日,農歷虎年清明時節,謝坪村的梯田籠罩在迷蒙的雨中。70歲的老漢何良漢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劃過龜裂的土壤,那些曾經能捏出油的土,如今在他掌心捻成蒼白的粉末。“看這土,跟水泥渣子似的。”老漢的聲音混著雨聲,發顫的手指指向遠方,“7歲就跟著我爹學插秧,那時田里的泥能漫過腳脖子,摔一跤都蹭不破皮。”他的膠鞋在板結的地面上蹭出刺耳的聲響,驚飛遠處幾只覓食的麻雀,腳下的土地依然保持著沉默。
謝坪村位于江西宜春明月山景區的大山深處。雖然地處景區,但是游客鮮少踏足這里的土地。“景觀、特色,要啥沒啥,我們村只能干眼饞。”何良漢說這話時,臉上滿是無奈。
層層疊疊的梯田如同老人臉上滄桑的褶皺,靜默地匍匐在江西明月山的懷抱之中。
鄭春模的摩托車轟鳴著在田埂上顛簸而來。這個50歲出頭的中年男人身材魁梧,因為常年在田間地頭奔走,臉龐被曬得紅彤彤的。他彎腰抓起一把土,指節因用力而發白,泥土卻固執地保持著塊狀。“老叔,我查過資料,咱這里是難得的富硒土壤,檢測含量是很高的,可種出來的稻子……”
“硒?”老漢用方言吐出這個陌生字眼,溝壑縱橫的臉上寫滿困惑,“能當飯吃?”他指向滿是雜草的田塊,這里長出的水稻曾經綠得讓人歡喜,如今,瘦弱的禾苗隨風搖擺。
谷雨:破釜沉舟一搏
清明過后就是谷雨。2022年4月份,宜春市明月山景區的一場農產品展銷會。陽光透過大廳玻璃穹頂,在鄭春模臉上投下晃動的光斑。他站在某品牌富硒米的展臺前,價格牌上的“120元/斤”像一記重錘,錘得他人有點發暈。展臺小姐溫婉的普通話在空氣中流淌:“我們的米產自富硒土壤,富含人體所需的十幾種營養……”
鄭春模找到明月山景區黨群部駐謝坪村第一書記彭遠東商議。“沒有景觀,我們就造一個,天然的富硒土壤,是謝坪村唯一的突破口!”兩人同時把目光投向山坡上那片已經接近撂荒的梯田。“只要梯田再次種上稻子,不僅富硒大米能賣上好價格,觀景臺、農家樂、民宿都能紅火起來,這叫一箭好幾只雕!”彭遠東說道。
彭遠東找老表流轉梯田,鄭春模開始為錢找出路。十幾名早年在外闖蕩,現在已小有身家的鄉賢被請回村里。大家坐在村口,看著那片再熟悉不過的梯田。這塊地還能種出稻子?而且能吸引游客?眾人的眼里都充滿了質疑。
“你說的想法,我們信不過,不過,我們信得過你這個人!”半晌,在浙江溫州做電氣設備生意的徐振峰擠出這句話。
很快,村里成立了“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溫湯鎮謝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4名回村的鄉賢,每人入股5萬,湊了70萬元,成為打造富硒梯田項目的啟動資金。鄭春模知道,這筆錢能夠很快湊齊,大家更多是沖著對家鄉的眷戀和對他個人的信任。那天,他蹲在梯田的田埂上沉默了許久,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打田、除草、放水、插秧、施肥,平均一畝田要投入2000元。
不到一個月,第一株拒絕化肥、嘗試有機種植的秧苗便開始泛黃,失敗的跡象悄然蔓延。村民們內心搖擺不定:這個執拗的村支書,究竟是帶來了希望的星火,還是徹底熄滅了村莊最后的火苗?鄭春模蹲在枯黃的秧苗叢中,數著那些蔫了頭的秧苗。一株,兩株……
第一年,梯田的畝產量不足400斤,合作社虧了將近20萬元。
芒種:破土而出的“硒”望
2023年芒種前后,施過農家肥的梯田仍不見起色。這天,中國科學院的越野車碾過雨后泥濘的村道,引來陣陣犬吠。周文君博士的褲腳沾滿泥濘,她蹲在梯田最高處的水渠邊,眉頭緊鎖。
周文君是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員、生態學博士,2019年來到宜春進行土壤研究。她與謝坪村的相識緣于一場偶然。
當時,謝坪村的梯田剛剛遭遇了產量的滑鐵盧。年底的時候,宜春市農業農村局剛好組織了一次農技推廣會,鄭春模被明月山景區的領導點名參加。臺上,周文君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科研課題——土壤改良和修復。鄭春模意識到,謝坪村梯田的救星出現了。
“鄭書記用一臺小型收割機就把我帶到了謝坪村。”周文君笑道。
農技推廣會上,當得知周文君因為試驗田塊太小,需要人工收割時,鄭春模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合作社的小型收割機送到了她的試驗田里。“他的真誠里透著小小的狡猾,但我知道他不是為了自己。”周文君笑著說。
“土壤有機質含量極低、板結、強酸性,沙壤土不保水不保肥。”周文君的鑒定報告上,一行行字刺痛著在場每個人的心。早年濫施化肥,加上近年土地拋荒,這片梯田已經處于沙化的邊緣。
儀器屏幕上,梯田溫度監控的曲線如過山車般跳躍。“稻田灌溉用水只能引自山上的冷泉水,山里晝夜溫差峰值達到11.7℃。”周文君轉頭對研究生劉純說,中性筆在硬殼筆記本上重重劃下刻痕,“新培養的菌群在這樣的極端環境里,就像把溫室長大的幼苗拋進了冰河,活不過3天。”小劉默然點頭,空氣里彌漫著科學探索遭遇無形屏障的沉重氣氛。
實驗室里,培養皿在簡陋的鐵架子上沉默著,承載著渺茫的希望。某個深夜,連續奮戰的小劉記錄第43次失敗數據時,疲憊的手臂不慎撞倒了培養箱,培養液掉落地面,迅速流淌開來。鄭春模聞聲沖進,他默默蹲下,用粗糙的手指小心地拾起沾滿培養基的器皿碎片,仿佛在撿拾一地破碎的心。當他頹然抬頭,目光掠過窗外明月山的最高峰:“周老師!我們祖輩生活在山里,以前,能種稻的地方都打了梯田,夜間田里的水是冷的,但是到了白天,太陽一曬秧苗照樣活得精神……那里的土……”
這句帶著泥土氣息的話,驟然劈開了實驗室里彌漫已久的迷霧!周文君猛地抬頭,鏡片后的眼睛銳利如鷹。幾天后,周文君在村民的帶領下,走遍了明月山各個海拔的梯田,艱難采集不同田塊里的菌株樣本。當這些微小生命被小心翼翼地植入模擬梯田劇烈溫差的培養箱,時間在無聲的焦灼中流過。
終于,在某個黎明將至的幽暗時刻,小劉透過觀察窗,驚喜地捕捉到一個微小的氣泡從培養基深處緩緩升起——它在培養箱的冷光下折射出細微卻倔強的虹彩,宣告著實驗的成功。
周文君聞訊趕來,伏在觀察窗前良久,手指在冰涼的玻璃上洇開汗濕的印記——她知道,謝坪村沉默的富硒密碼,已從深山的冷泉水中破譯!
秋分:“云端”稻浪
2024年一開春,田里的土壤開始黑得像墨一樣。到了快雙搶的時候,稻子像是憋著一股勁,給半山腰鋪上了厚厚的金色地毯,微風吹過的時候,稻浪滾滾煞是喜人。
秋分的前夜,鄭春模在新落成的谷倉焦灼踱步。腳下100多噸新收獲的富硒稻谷堆成一座小山,在清冷的月光下散發著醇厚谷香。“每斤成本就兩塊五,賣給收購商還不到兩塊錢……”遠處盤山公路上,旅游大巴沉悶的鳴笛聲隱約傳來——財富如此接近,卻又似隔山望海。
駐村第一書記彭遠東步履輕快地走來,他興奮地舉著手機,屏幕上是當晚正在社交平臺瘋傳的謝坪梯田的航拍視頻:恢宏的視角下,金色稻浪翻滾不息,彎腰勞作的農人在強烈的逆光下,身影定格成雕塑一般。短短數小時,視頻點贊數已突破2.8萬。“鄭書記,”他眼中閃爍著敏銳的光芒,“你覺得城里人愿不愿意買一畝能看、能玩、能最終吃到自己嘴里的——活的稻田?”他的話語如同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間在鄭春模心中激蕩起前所未有的波瀾。
大家迅速忙碌起來。鄭春模對接明月山景區,富硒稻米上架景區土特產專柜。“90后”村干部何柳負責謝坪村新媒體平臺運營,每天更新梯田勞作短視頻。彭遠東第一次坐在直播鏡頭前,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推薦謝坪村富硒梯田“訂單認購”。那一刻,鄭春模死死盯著屏幕上如溪流般持續跳動的訂單數字,手指在桌下不可抑制地顫抖——這些跳動的數字,正為梯田和謝坪村的未來寫下新的可能。
寒露:重生的梯田
寒露時節,山里涼得更早,下午剛過6點就黑了下來。何良漢老漢顫巍巍地捧起一碗剛出鍋的新米飯,升騰的熱氣裹挾著久違的濃郁米香。忽然,老漢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舒展開,“是了……是了……就是這個香味,老輩子才有的米香……”飯桌上霎時安靜下來,唯有窗外微風低語。
秋收忙完,在村黨支部的匯報會上,鄭春模的聲音沉穩中帶著激動:“3年攻堅,咱們合作社用這一粒米作支點,撬動了沉睡的資源。畝產值從原來不足900元,到如今的12000元。”墻上謝坪村地圖上,一條脈絡清晰、生機勃勃的富硒產業帶已然初具崢嶸。
“看著撂荒土地又能收稻子,看著鄉親們數著賣糧款笑得這么開心,我就知道,我們這條路走對了,這3年里,感謝大家的信任……”他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回蕩在安靜的會場。所有的失敗和挫折,在這一刻都成了勛章。
板結的從來不是土地,是人心里那不敢破局的念想。
這一年,網上流行一句話,鄭春模一字一句記得很清楚:貧瘠的大山里長不出絢爛的玫瑰花,金黃翻滾的稻浪是我對腳下大地最洶涌的愛意。
立秋:大山深處鄉村“協奏曲”
2025年立秋時節,謝坪村梯田已然蛻變為大地上一幅鮮活的農耕長卷。
游客們手里的長槍短炮對準半山腰的梯田,咔嚓聲響個不停。航拍鏡頭下,沉甸甸的谷穗隨風搖曳。幾名熱愛音樂的游客在梯田中央彈起吉他,驚飛成群白鷺,雪白的翅膀掠過湛藍晴空。
現代文旅與古老農耕智慧,在游客們快門定格的瞬間,交織成了令人心醉的鄉村協奏曲。
謝坪村的故事,如同梯田里那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溪水,映照著鄉土在時代激流中的命運流轉——古老的農耕智慧與現代新質生產力碰撞、融合,板結的土地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重獲呼吸與力量。
當富硒稻米濃郁的香氣終于飄出封閉的山坳,當拋荒的梯田變身為記錄時代躍遷的奮斗豐碑,當不同地區的考察團絡繹于梯田尋求鄉村振興的答案,一條清晰而充滿活力的道路已然在謝坪村腳下堅實延伸。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