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沙漠園丁”種出全國八成肉蓯蓉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
迎著清晨的陽光,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塔吾哈孜村村民艾則孜·買提肉孜,已穿梭在種著紅柳與梭梭的沙地間。
艾則孜的沙地,位于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這里種的都是紅柳和梭梭,我們今年還培育了兩個品種的玫瑰花,要套種在紅柳中,能美化沙地環境,還能提高收入。”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于田縣,人人都說艾則孜是“沙漠園丁”。這個稱呼,還得從2009年說起。
塔克拉瑪干沙漠,有著“死亡之海”之稱。千萬年來,這片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肆意侵蝕著周邊綠洲與生命。彼時的奧依托格拉克鄉塔吾哈孜村,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沙步步緊逼,“沙進人退”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在艾則孜的記憶中,父親買提肉孜·庫爾班從1973年起輾轉甘肅、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販賣干果。隨著年紀增長,2009年前,父親不再奔波,選擇留在家鄉。“以前村里風沙大,種的莊稼難成活,日子過得緊巴巴,在外面打工,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還照顧不了家里。”8月11日,艾則孜回憶道。看著辛勞的父親,艾則孜暗下決心,要在沙漠里闖出一條路。
2009年,艾則孜跟著父親承包了8畝沙地,種了紅柳,并在紅柳根部接種肉蓯蓉。艾則孜清楚地記得,沙漠里風大,有時剛栽下的紅柳苗一夜之間就被風沙掩埋或吹倒。由于缺乏防風固沙經驗和科學種植技術,第一年紅柳的成活率不足30%,接種的肉蓯蓉更是近乎絕收。
肆虐的黃沙沒能擊垮這個不服輸的年輕人。艾則孜一點點摸索經驗,跟著鄉里來的技術員學技術,掌握了肉蓯蓉接種的最佳時機,讓肉蓯蓉的成活率從30%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
2014年,艾則孜牽頭成立了于田縣塔吾哈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陸續擴種了200畝紅柳,2024年又在尚未鎖邊的空白區開墾沙地600畝,種了15萬棵梭梭、紅柳。
如今,變化翻天覆地。合作社的種植規模已擴大到1800畝,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只有幾戶村民發展到如今59戶村民。在艾則孜的帶領下,不僅形成了紅柳種植、肉蓯蓉培育、銷售的產業鏈,還帶動了27人實現穩定就業。肉蓯蓉采挖季,還能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
在塔吾哈孜村,這樣的“沙漠園丁”占三成以上。去年,塔吾哈孜村村委會新開墾了150畝沙地,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全民參與防沙治沙,在于田縣與沙漠接壤的5個鄉鎮中已成為一種共識。
曾經單調的黃色沙海,在艾則孜等治沙人的堅持不懈與智慧“調色盤”下,一點點改變——他們用紅柳、梭梭、肉蓯蓉作針腳,讓全縣24萬畝黃沙披綠又生金。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紅柳、梭梭根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較高藥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于田縣利用當地資源稟賦,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引領,推動肉蓯蓉等沙產業發展。通過將產業發展與防沙治沙緊密結合,于田縣實現了防沙治沙可持續發展。
2024年,于田縣肉蓯蓉年產量達4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5%,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的全產業鏈,實現沙漠增綠、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此外,于田縣還投資建設了集商品集散、產品加工、價格信息匯集、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于田縣道地中藥材交易市場,并引進新奇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神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延鏈補鏈強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