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電力天路”點亮世界屋脊
在西藏有一條特殊的路——“電力天路”。“電力天路”不僅是電力輸送的物理通道,更是西藏60年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發展滯后走向繁榮進步的重要標志。這條神奇的天路是如何從一座站到一張網,從星星點點到星河璀璨,點亮世界屋脊萬家燈火的?
納金電站原檢修車間主任 次旺仁增:我剛剛唱的藏族民歌,就是我身后的納金電站。我是1962年從牧區過來的,拉薩以前因為電不夠,老城區都是點蠟燭,或者盆子里頭一半是水一半是油那樣點,但那個燈可以說你看不到我,我看不到你。
經過5年的建設,1965年,納金水電站的6臺發電機組全部建成發電,這是新中國成立后西藏第一座水力發電站。這條初代“電力天路”結束了拉薩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燈照明的歷史。此后,1985年,西藏首條110千伏輸電線路投運;20世紀90年代末,拉薩與山南電網率先聯網;21世紀初,藏中電網基本形成。這些都為后續“電力天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電力建設步入提檔加速期,川藏、藏中、阿里電力聯網工程相繼建成,與青藏聯網組成四條“電力天路”,形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群,西藏電網邁入超高壓大電網時代,在世界屋脊織起了一張張民生網、幸福網、光明網。
位于山南市的瓊結縣雖然通電時間相對較早,但是因為早期電網不穩定,經常面臨停電。藏中聯網工程建立后,讓這里的老百姓用上了大電網的穩定電流,加麻鄉的旦增白瑪便是受益者之一。
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村民 旦增白瑪:這個是2023年新建的,這邊是以前住的地方,只有一個燈泡,其他家電也不敢用,因為電壓不穩。后來建了新房,現在電壓穩了,可以放心看電視,而且還買了很多新家電,冰箱、洗衣機、電視。
新時代的“電力天路”還成了當地產業的興旺之路、致富之路——智能雞舍、全自動化流水線,西藏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智能蛋雞養殖場就藏在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的山溝里。
某智能蛋雞養殖企業負責人 張波:我們一棟雞舍是十萬只,這個廠設計規模是一百萬,如果停電超過半個小時,我們每一棟雞舍里面的雞都會全部死掉。我們當初(2020年)來這里考察的時候,電網是比較完善的,我們才會把廠建到這個地方。
截至目前,西藏主電網已覆蓋自治區74個縣區市和660個鄉鎮,供電人口接近370萬;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54.17億千瓦時,是自治區成立時的593倍。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群建設者的不斷付出。
電力建設者 岳大紅:當時我們去的時候,錯那只有幾戶人,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那段時間感覺這個活用我們俗話說,就不是人干的活。但是回來了以后,看著萬家燈火,老百姓有電可用,還是倍感榮幸的,這些電可能都跟我有關系。
岳大紅從2013年開始,參與了西藏大大小小電力工程的建設。現在,他又參與一個新的項目——山南拉玉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這個工程投運之后,不僅能優化山南的電網結構,還能為近區新能源電站提供條件,助力清潔能源并網。
總臺記者 蘇琪淇:這里是西藏首條“電力天路”青藏聯網工程的受端站——拉薩換流站,2011年剛建成時,它承擔的是送電入藏的使命。現在,這里正進行擴建提升改造,改造完成之后,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將從60萬千瓦提升至120萬千瓦。而這一次是將西藏更多的清潔能源送出去,給全國“充電”。
目前,西藏電力裝機容量超100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96%,位居全國第一。2015年首次實現藏電外送以來,西藏累計實現清潔能源外送162.97億千瓦時,覆蓋我國華東、華中、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區。
從初代“電力天路”讓西藏“用上電”,到新時代“電力天路”實現“用好電”并將清潔能源外送,“電力天路”詮釋了從“不可能”到“新標桿”的蛻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