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教育有了AI“助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魏其濛
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規劃職業生涯、寫簡歷、準備面試……從校園走向就業崗位的年輕人,面對這些“關隘”,人人都是第一次。不少高校在改革、更新專業與課程的同時,在就業指導教師數量有限的條件下,也在嘗試運用AI幫助畢業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用得好,AI就是在解放生產力”,一位受訪的高校教師說:“AI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重復性、事務性的工作,比如梳理信息、優化簡歷、模擬面試,從而更好地配置資源,讓教師真正能做到‘一生一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建議。”
各種AI應用與設備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教”。
“成長型簡歷”幫助學生建立認知
一份精煉且清晰的簡歷,是畢業生求職的第一塊“敲門磚”。AI工具除了能優化簡歷文字、針對不同崗位調整重點,還能提醒學生從簡歷“反推”,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從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不少高校都在嘗試引入AI“助教”,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溫州大學正在推進“人工智能+”課程改革,引入簡歷會診系統及知識圖譜課程;昆明理工大學在就業指導課上引入大模型,幫助學生篩選求職信息、定位目標崗位、優化簡歷;華東師范大學正在試點、推廣“成長型簡歷”AI工具,這套工具的靈感來源于一線輔導員的實踐。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輔導員陶潔負責管理學院三個年級共近200名碩士生,針對學生的生涯發展,她請學生在入學時制作一份簡歷,把本科階段的學習情況、課外實踐都呈現出來,然后每年更新一次。她說:“我在和學生談心談話的時候,都會把這份簡歷帶上,以此為依托分析他們的成長軌跡,這種階段性的記錄,讓我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可視化。”
后來,陶潔借助AI工具,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成長型簡歷”電子化,并按照成長的各個方面分模塊梳理。“有了電子記錄,輔導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動態。如果哪個學生一直沒有更新簡歷,系統篩查出來了,我就知道這個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了;學生可以在系統里和我互動、提問,我能在線上予以簡單回應。”
陶潔發現,雖然學生有時候會用完成作業的心態去準備簡歷,但到了求職季,有這份簡歷就能“手里有糧心中不慌”。
除了記錄和復盤,AI還能為學生提供新思路。陶潔舉例:“有位學生在讀碩士期間一直埋頭做科研,沒有實習經歷,不知道怎么去應聘產品經理。這時AI會提示:科研能力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和產品經理的工作邏輯類似。把這項內容寫進簡歷,就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陶潔強調,雖然電子化的手段能節省人力資本,但主題班會、定期一對一咨詢等線下交流仍是必要的。“我不認為人的工作可以完全交給AI,它只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我們在改進這套工具的過程中,始終保留了輔導員工作中人性化、有溫度的部分,即面談時輔導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價值觀引領。”
2025屆畢業生小錢在求職季主動找陶潔進行職業咨詢,起初她很焦慮,一方面覺得自己擅長做心理教師,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從事一份穩定但收入不多的工作,同時還要考慮和男友留在同一個城市。陶潔在咨詢過程中借助“成長型簡歷”,幫助小錢梳理優勢與方向,建立自信、制定計劃。最終,小錢在兩個offer中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高中心理教師崗位。
AI智能體、面試艙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除了打造成體系、多功能的AI平臺,一些高校還利用線下場地,引入了AI面試艙、AI面試輔導室等硬件設備。
華東師范大學學生職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劍鳴介紹,近10個月來,學校在教學樓、圖書館、學生活動空間等位置陸續安裝了12個“AI面試艙”,目前已經服務超過5000人次。“學校的‘青年百問智能體’也有AI面試功能,安裝硬件設備的作用,一是讓學生有個安靜私密的小空間,不用擔心打擾別人,大膽訓練自己;二是提高AI可見度,讓大家在多個地點感知到它,積極地去使用。”
溫州大學打造了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就業服務一體化中心,包含多功能面試室、AI線上面試廳、面試輔導室等空間,學生既可以掃碼使用線上平臺,也可以隨時到中心使用這些功能空間。就業指導師、職業生涯咨詢師平時就在中心“待命”,學生可以就簡歷優化、面試輔導等問題找就業指導師詢問,也可以預約職業生涯專家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溫州大學招生與就業處副處長魏曉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幾年前,受疫情影響,招聘面試經常采用線上遠程的方式,于是學校采購了AI設備與線上平臺。近兩年,隨著AI應用越來越多元,學校將AI設備、平臺改革升級,增加了簡歷優化、AI面試等功能,并整合到就業服務一體化中心。
今年6月從溫州大學畢業的小趙是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成績不錯的他性格內向,在求職時缺乏自信,不太懂得在簡歷、面試等細節上包裝、推銷自己。學校關注到了小趙的情況,就業指導教師指點他面試技巧,引導他使用AI優化簡歷,用AI面試官進行循環面試練習。后來,小趙收到兩個技術崗位的offer,最后選擇了上海一家科技企業的Python開發崗位,轉正后可以拿到1萬元月薪,實現了自己的就業目標。
魏曉曉感受到,在就業指導方面,高校過去是“等著學生上門”的狀態,而如今越來越多學生需要指導老師給出意見、幫助理順就業的流程和方向。她認為,AI的推出非常及時:“現在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查,但不一定能找到靠譜的信息。學校有了就業指導平臺,學生知道官方提供的信息一定是準確的,而且可以在初步了解的情況下進一步去找老師溝通。總的來說,AI可以賦能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AI幫教師把職業生涯課上成“金課”
高校助力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職業生涯發展課是一個關鍵抓手。
華東師范大學《職業認知與生涯發展》課程小組負責人蔣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上學期,這門課將AI引入課堂教學與互動、激發學生探索核心興趣點與交叉融合點、學生評價等環節,不但開放選課即報滿,結課后還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好評。
從2024年開始,昆明理工大學開始嘗試用AI賦能就業指導課,引導學生使用學校的AI簡歷、AI面試和AI生涯系統。
該校就業指導中心就業教育科科長陳桂榮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過去的就業指導課多聚焦于教會學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整理行業信息做求職準備,難點是教師難以覆蓋所有學生,一對一指導學生將海量信息有效轉化到具體求職環節中。如今,教師的教學重心轉向指導學生掌握與AI高效對話的技巧,借助智能工具更精準地匹配適合自身的行業、企業及崗位,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求職準備,效率大幅提升。
“求職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行動起來,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陳桂榮觀察到,許多學生在求職時感到困惑,根源在于對進入新階段的未知和自我認知的模糊。而AI的加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路徑——它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在學習、實踐中體現出的能力和優勢,并將這些優勢清晰映射到目標職業所需的核心能力上,幫助學生建立更明確、更具信心的求職路徑。
2024年從昆明理工大學信息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的小黃,初入大學時對專業認知和人生規劃都較為模糊,他主動參加各類講座、社團活動,并積極與老師交流,最終明確了大學畢業后直接就業的方向。在求職季來臨之前,他參加了學校的“宏志助航計劃”,在培訓中學會充分運用AI工具提升求職競爭力,最終成功收獲滿意的offer,入職杭州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擔任Java開發工程師。
山東大學在2024年著手開發建設“山小芽”AI生涯發展助手,依托大數據算力分析,挖掘學生在考研、保研、出國(境)、求職、考公、創業等方面的成長發展需求并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構建就業大數據畫像;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對接到專業教師、朋輩導師、業內同行、行業專家、國際組織專家等,預約一對一匹配指導。
山東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竇尚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24年9月起,學校將《生涯發展:學業職業目標養成》列為大一新生必修課,并對內容進行“校本化”“院本化”升級改造,推動課程高質量建設。這門課共20學時,12個學時的理論課圍繞各學院學科特色,講解近3到5年的就業數據、就業信息搜集、就業能力提升、創新意識培養等;實踐課鼓勵學生通過“山小芽”平臺,完成生涯困惑咨詢或生涯人物訪談等,并將其作為考核選項。
截至目前,“山小芽”已覆蓋17000多名學生,匯聚專家資源2700多人,月均咨詢量1000多次。山東大學還與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15所重點高校和百度、科大訊飛、浪潮等企業成立AI賦能·生涯發展聯盟,運用大數據精準匹配資源,探索AI賦能生涯教育新范式。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