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縫活”照亮殘疾鄉(xiāng)親的“隱形翅膀”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徐文莉 審核 晁彤彤)走進寧陽縣學偉制鞋廠,“噠噠噠”的縫紉機聲此起彼伏,在工人們指尖翻飛間,鞋幫漸漸成型。人群里,踩著踏板的劉學偉坐在一張矮凳上,每踩一下踏板,身體便跟著輕輕晃一下,可手里的針線卻比誰都跑得快。
劉學偉天生殘疾,骨子里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從小練就一手好裁縫活的他,2009年在寧陽縣鄉(xiāng)飲鄉(xiāng)殘聯的幫扶下,成立了學偉制鞋廠,靠著與寧陽縣恒新鞋業(yè)的訂單合作,這個小鋪子漸漸成了當地的“就業(yè)磁場”,二十余名村民在這里找到了靈活掙錢的門道。
接送孩子的婦女能抽空來縫兩小時,老人在家?guī)O輩的,還能把材料領回去做,按件算錢,多勞多得。“學偉這鋪子好,家里外頭都顧得上,一個月能多掙千把塊。”正低頭穿線的孫衍平笑著念叨。縫紉機還在轉,針線穿梭間,縫出了結實的鞋幫,也縫起了鄉(xiāng)親們的好日子。
同樣在鄉(xiāng)飲的田埂邊,王兆羊蹲在玉米地旁,指尖輕輕拂過葉片上的露珠,這個右手空蕩蕩的漢子,褲腳沾著晨露打濕的泥土,剛沿著田壟查看完蟋蟀常出沒的草叢。每到夏季,他就成了鄉(xiāng)親們的“主心骨”——白天在村口擺起收購點,按品相給蟋蟀定價,晚上架起手機直播,對著鏡頭講蟋蟀習性、聊養(yǎng)護技巧,把鄉(xiāng)野里的“鳴蟲”賣到全國各地。“跟著兆羊逮蟋蟀,不用愁賣,一晚上多掙百八十塊,比閑在家強!”有村民笑著說。那些藏在草叢里的“鳴蟲”,經他一串聯,成了帶動增收的新路子。不光是收蟋蟀,他還開了“寧陽縣聚康家紡加工店”,四五個村民跟著他學針線活,剪布料、縫邊角,按件算錢。不管是草叢里的蟋蟀,還是針線間的布料,經他一打理,都成了帶動鄉(xiāng)親們增收的門路,透著一股實在又暖心的勁兒。
在寧陽縣,像劉學偉、王兆羊這樣的人還有不少,他們以殘缺之軀,迸發(fā)出超越常人的能量,不僅點亮了自己的生活,更如星星之火,點燃了鄉(xiāng)鄰們共同致富的希望,溫暖而堅定地照亮著鄉(xiāng)村前行的道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