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不止是修路
夏日的泰安,驕陽似火。7月24日,文化路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揮汗如雨地銑刨主路路面、鋪設輔路道板。家住玉都欣苑的王秀雙,每天傍晚總要繞道來看看進度。“這條路我走了20多年,每一個磚縫里都是回憶,如今這路要‘脫胎換骨’了。”她笑著指了指路旁剛安裝的路沿石,“聽說以后這兒綠地開放共享后,可以休憩乘涼,我們老鄰居都盼著呢!”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在泰安,一場推進城市品質提升、改善人居環境的城市更新行動正酣。文化路更新項目是今年我市城市更新的破題之作,這條全長2公里的老路,正經歷一場從“功能修補”到“靈魂重塑”的蛻變。
在我市城市更新的藍圖中,修一條路,從來不只是鋪平瀝青、拓寬車道那么簡單。修路,不止是修路。
修路,更要修出“民生溫度”
文化路的“老年病”由來已久——道路基礎設施日益陳舊、空間布局無法滿足爆發式增長的車輛通行需求等問題漸顯,與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差距日增。人行道地磚缺損,路面病害導致積水濺濕褲腳;放學時段,學生、電動車在狹窄路面上“打結”……“以前送孫女上學,500米路要走15分鐘。”居民劉霞的抱怨,道出了老文化路的尷尬。

?
民聲即哨聲。2025年初,市委、市政府將文化路改造列入2025年城市更新及城建重點項目,市城市管理局組建工作專班,帶著設計和施工團隊蹲點調研、建設,在市財政等部門的積極保障下,項目按計劃加快推進。“前期單是道路調研,我們來來回回就不下50趟。我們記錄下早高峰的每一個堵點,測量每一處盲道無法通行的臺階,甚至統計了學校附近能停多少輛電動車。”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許剛坦言,“城市更新不是‘紙上畫圖’,得用腳步丈量出真實需求,微信運動步數25000步是基本。”

?
改造方案里藏著細膩的“民生密碼”——主路面采用改性瀝青耐磨降噪;人行道和盲道鋪設新型石磚,美觀、硬度高耐用,設置了完善的無障礙設施,方便輪椅通行;增設生態步道,供市民休閑娛樂;校門口增設“墨香小憩”,避雨防暑廊亭式的構造,方便家長等候學生,讓家長“曬不著、淋不著”;最讓居民點贊的是“開放式綠化帶”將原有封閉綠化帶改造為可穿梭的綠化帶,方便了市民出行,提升了沿街商戶營商環境,又添了休憩座凳。“修路連我們歇腳的需求都想到了!”環衛工王師傅豎起大拇指。
修路,更要修出“文化厚度”
文化路,名中有“文”。這條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街,承載著泰安人的集體記憶:沿線的學校、老店、梧桐樹,都是城市的“活檔案”。如何讓改造不“失憶”?設計師張麗的答案是——把文化“種”進道路里。
市城市管理局秉持“實、新、儉、印、拓”理念,前期設計規劃階段便深耕細作。“校園常記憶、書香文化路、薪火永相傳”的主題定位,既呼應泰山“五岳之尊”的文化厚重,又暗合“斯文在茲”的歷史傳承,讓泰城這條“最有文化”的文化路不止于“功能完善”,更致力于“文脈賡續”。?
“路名帶‘文化’,改造就得對得起這兩個字。”張麗翻開規劃圖——以泰安師專舊址、山東財校舊址、山東水專舊址、泰山中學、山東農業大學五大校園為脈絡,通過建設校園記憶溯源墻、發展史、老舊影像資料等元素,展現校園記憶,喚醒市民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以鄉土樹種為基礎,以泰安市花、市樹為點綴,在道路兩側,設置2360米獨立連貫的園中步道系統,與現有步行系統有機銜接,串聯沿線口袋公園、學校等公共空間,構建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慢行體系,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閱讀街角。

?
道路兩側的園林綠地不僅開放共享,更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市民漫步其間,既能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自然之美,又能體悟“節氣流轉、時序有常”的傳統文化,讓城市在鋼筋水泥間保留“詩和遠方”,實現生態效益與文化效益的雙贏。?
修路,更要修出“城市氣度”
在文化路的個別學校附近,施工隊正小心翼翼地埋設一組銀色管線。這些看似普通的管線,實則是文化路更新工程的“智慧擔當”,將為這條老街注入新的活力。3盞集成了無線充電、LED信息發布、音柱廣播等功能的智慧路燈,將在項目改造完成后亮相。家長送孩子上下學時,如果手機沒電,在路燈下就能應急充電。“智慧化不是堆砌高科技,而是讓技術隱形,服務顯形。”泰山城建集團工作人員崔鵬介紹。
文明施工的理念同樣貫穿始終。工地現場設置安全圍擋、安全錐等設施,確保施工安全;采用新工藝、新材料對原路面病害精準“治療”,重新鋪筑的瀝青面層不僅達到A級標準,更顯著提升了路面耐久性和行駛舒適度。人行道拓寬后鋪設防滑道板,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科學布局,讓慢行系統更安全貼心。特別在學校周邊,通過設置交通網狀線和“三件套”防護設施,實現了交通流線優化與安全防護的雙重升級。

?
文化路更新項目還藏著“生態哲學”。枝繁葉茂的老樹全部保留,并通過修剪復壯煥發新生;連拆除的舊路磚、碎石廢料也被科學回收利用,100%重塑成路面基層。這種“微創手術”式更新,讓這些承載著城市記憶的老磚石,以另一種形式繼續服務市民,既避免了“大開大挖”的資源浪費,又讓材料綠色循環起來,帶著“歲月的包漿”融入城市肌理。
修路,更要修出“共治熱度”
7月17日全封閉施工首日,沿街商鋪店主范先生沒像往常一樣抱怨,反而給工人打氣加油。“剛開始封路,看他們在店鋪門前拆路,我還以為要修停車場,后來施工人員來店里好幾次,又是發明白紙,又是解釋的,才知道是要建綠地共享,打開封閉的綠化帶,方便人進店了。”他指著門口新規劃的綠化帶位置,“政府給方便,我們得支持。”
這種“共治”思維貫穿始終。沿街學校、單位提出想法意見,項目專班認真聽取修改方案;社區居民組成“觀察團”,隨時反饋問題;商鋪希望施工不“一刀切”還能正常營業,項目專班就統一制作提示牌告訴市民商鋪“正常營業”。正如市城市管理局項目專班工作人員所說:“人民城市不是我們替群眾做主,而是和群眾一起創作。”

?
夜幕降臨,文化路臨時照明燈亮起。晚上8時,連軸忙碌了一天的崔鵬蹲在路旁,邊吃晚飯邊和家人視頻聊天,訴說思念。身后圍擋彩色提示牌上各種店鋪“正常營業”的標語格外醒目。不遠處,幾個孩子正踮腳張望施工機械,笑聲灑了一路。

?
作家馮驥才說過:“城市是有生命的。”對待城市要像對待生命一樣,既要治病,又要懂他的心。泰安對文化路的更新,恰是這樣一場“治病又治心”的實踐。當每一鏟土都帶著溫度,每一棵樹都藏著故事,修一條路便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更新”,而成為“人民城市”最溫暖的注腳。
據悉,文化路將于8月下旬通車。屆時,王秀雙打算帶著小外孫從文化路東頭步行至西頭,“我要告訴他,這條路啊,裝著老泰安的魂,也開著新泰安的花。”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董文一 陳陽 審核 王天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