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滿倉·好豐光丨新農人:煙臺“地瓜老李”商海歸田,十年種出共富夢
【編者按】6月23日,《糧滿倉·好豐光》大型融媒報道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立足全國視野,聚焦山東特色,從“米袋子”“菜籃子”“魚簍子”“智慧種”“新農人”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現山東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亮點和成績,為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活動期間,將在微博、抖音等平臺開設話題,邀請廣大網友積極參與互動,不斷呈現山東發展綠色新質農業和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系列報道《糧滿倉·好豐光》之“新農人”,聚焦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展現山東人才興農新路徑。
海報新聞記者 陳曉 程國閏 實習生 張詩晗 曹中華 煙臺報道
年輕時,他意氣風發,在商海浪潮中拼搏闖蕩,見識了行業的繁華與喧囂;人到中年,心中那份對土地的眷戀愈發清晰,62歲的李傳璧站在地瓜地里,掐著腰望向遠處的綠野,目光仿佛穿透時光,落在了2014年那個決定回鄉的自己身上?!斑€是那句話,‘扎根鄉土’?!彼穆曇衾?,藏著對土地最深沉的執念。
就是那一年,他放下了運籌多年的生意經,拿起了鋤頭,轉身成了一名“新農人”。
李傳璧向記者講述他的故事
放棄商海選擇“扎土種鄉”,帶著288戶村民創新路
李傳璧今年62歲,土生土長的煙臺人,在馬山街道新添堡村長大,自幼便和土地打交道。
青年時,他跟著親戚外出闖蕩,從服裝生意到物流運輸,一步步打拼出自己的天地——不僅在山東扎下根,業務還延伸到上海、廣東等地,成了商場上小有名氣的“能人”。事業有成時,他卻做了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回村種地?!翱粗謇锎笃恋鼗闹上?,想著能不能帶著鄉親們靠土地掙點錢。”樸實的想法背后,是對“共同富?!钡臉闼刈非?。
怎樣才能讓村民依靠手里的土地掙錢,實現共同富裕呢?經過一番考慮,他決定回到村里,帶領村民們種出“新希望”。
2014年,國家鼓勵發展合作社的政策傳來,像一顆種子落進了李傳璧心里?!昂献魃缇褪穷I著老百姓干活、掙錢的地方?!蹦甑?,煙臺恒瑞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288戶村民簽了合同入社,跟著他種起了當時鮮為人知的煙薯25號。李傳璧擔心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銷售渠道不穩定等情況,會挫傷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便與大家簽訂保收協議,將市場風險從農戶向合作社轉移。“種紅薯,我發苗、保收購,六毛錢一斤,只要不爛不壞,全算我的?!彼呎f邊向記者算起了賬:種玉米小麥畝收益有限,而煙薯25號若畝產3000斤,農戶能收入1800元,遠比種糧食劃算。于是,他自掏腰包從農科院以兩毛五一顆的價格購苗,發給村民。
初嘗挫敗不低頭,六萬斤紅薯煉“韌勁兒”
第一年風調雨順,煙臺25號迎來大豐收:好地畝產超萬斤,最差的地也有4500斤??煽粗鴿M地滾圓的紅薯,李傳璧卻傻了眼——煙薯25號是新品種,水分極大,3到8兩的“標準薯”才能做商品薯,可地里長的全是“大地瓜”,烤薯商要的“半斤到一斤半”規格更是挑不出多少。
“收!只要沒爛沒壞,全算我的?!崩顐麒狄Я搜?。可更大的難題在后面:煙薯25號水分含量高,采收后不能倒、不能挪,儲存溫度得精確控制在7-12℃,濕度75%-85%,干了皺巴,濕了腐爛。當時沒儲存窖,只能用山上的大棚暫存,結果六萬斤紅薯幾乎全軍覆沒。
李傳璧開始找媒體幫忙,甚至有市民開著車來買爛紅薯曬地瓜干,不少煙臺高新區的企業也來幫忙“消化”,但最后算下來,連苗錢、工錢在內,他虧了十幾萬。家人也不理解:“放著做起來的生意不干,非要回家種地,怎么想的呢?”
他只是擺擺手:“做生意有賠有掙,正常。”
新農人:不止會“種”,還要做“一二三產融合”
李傳璧對“新農人”有自己的注解,“得懂技術,還得懂新路子。”這幾年,他像個小學生似的從頭學起:種西梅,專門去外地學“KGB修剪法”,硬是做到“一年種樹、兩年開花、三年結果”;種紫小麥,因富含花青素,成了企業員工福利的“香餑餑”,一訂就是80袋;種高油酸花生,榨成油送給朋友,“降三高,吃著健康”。
他的“商海思維”在田里派上了大用場。別人賣紅薯論“堆”,他做“精品”——前三年,他的煙薯25號賣到6塊、8塊一斤,比市場價高出好幾倍,卻憑著“甜度高、無農藥”的好品質留住了回頭客。但李傳璧的目標不止于此,“種紅薯只是起點,我的目標是一二三產融合?!彼种割^算得清楚:一產是種出好紅薯;二產搞加工,做成地瓜干、地瓜面、粉條;三產做服務,搞采摘、開直播?!耙唤锛t薯賣六毛,做成獨立包裝的地瓜干,能抵好幾斤的價;磨成面做饅頭,附加值更高?!爆F在,李傳璧也靠著自己的專業技術成為了煙臺市甘薯協會副會長,而曾經經商結下的老客戶、老朋友,也成了他農產品的鐵桿“粉絲”。
李傳璧介紹他的西梅
如今,62歲的李傳璧學起了抖音直播和視頻剪輯,家里的老房子翻新后成了“根據地”,山上的70畝西梅明年就要掛果。他笑著說:“人生就是折騰,折騰才有奔頭?!?/p>
“不做生意回到田間地頭,不是為了養老?!彼锢锏募t薯藤,陽光灑在他的臉上,“我想讓土地長出更多價值,讓鄉親們知道,農業不只是‘臉朝黃土背朝天’,也能有奔頭?!?/p>
這就是新農人李傳璧:在土地上種下夢想,用雙手澆灌希望,把對家鄉的愛,都“折騰”進了這片土地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