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熱點丨一縷馨香承千年 泰山香藝續新韻



?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楊文潔 劉小東 審核 王天姿)6月30日清晨,泰山腳下薄霧未散,循著一縷若有若無的藥草清香,記者走進位于泰安老縣衙的泰山香藝工作室,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上陳列著形態各異的香具,墻面上懸掛著“泰山香藝”的書法掛軸,工作臺前,身著新中式服裝的泰山香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吳秀欣正手持香鏟,輕扶銅爐,在香篆模具間,凝神專注靜做一爐香,裊裊青煙升騰而起,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非遺傳承圖景。
泰山香文化承載著千年文明印記。其初始于秦漢,歷經六朝發展,隋唐成熟,宋元昌盛,在明清時期走入尋常百姓家。泰山封禪,泰山祭器,泰山香社等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香文化的內涵。輕撫案頭的螺鈿香盒,吳秀欣眼神中滿是敬畏。“隨著時代變遷,香逐漸褪去神秘色彩,融入文人雅士的書齋琴韻與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吳秀欣說。
2012年,當香學泰斗登臨泰山研習時,曾為醫藥世家傳人的吳秀欣在聽講后,決心重續家族香脈。為精研古法,她遍訪名師,經年苦修,取得了行香師與香藝師雙講師資質。
在工作室的香料區,數十個裝盛香材的瓶子整齊排列。吳秀欣隨手拿起一瓶泰山野艾介紹:“制作泰山香藝香品的原料講究‘道地性’,像這種生長在泰山周邊的野艾,端午時節采摘的藥效和香氣最好。”吳秀欣向我們講解了傳統制香工藝,從選材、修制、研磨、配比到和香制作,每一道工序都遵循古法。
泰山香藝手工香珠制作堪稱一場與時間的對話。記者在現場看到,香藝團隊傳習師悅陽將調配好的香泥反復捶搗,待其達到“三光”標準——手光、盆光、泥光后,再分割成小塊逐一搓圓,最后雕刻圖案制作出成品香珠。
以匠心守藝,在挖掘傳承泰山香藝的同時,吳秀欣將承載著秦風漢韻的制香技藝與當代設計美學深度融合,讓“非遺+文創”成為激活傳統文化的密碼。
“香囊、香珠、香牌都無需熏燃,自然散發幽香,既是掛飾,又是祝福禮品。”吳秀欣隨身佩戴的“碧霞普照泰山香牌”,是泰山香藝最具代表性的文創香品,選用泰山靈芝、野艾等10多味純天然道地香材,汲泰山泉水,經過炮制、搗香、精修等13道工序,融合浮雕工藝,歷時月余成型,方寸之間凝結著“五岳獨尊”的山岳意象與“旭日東升”的文化意象。這款斬獲山東工美金獎的作品,不僅是芳香避穢的養生之物,也是泰山平安文化的流動符號。
在吳秀欣的工作室里,線香、盤香、香囊、香牌等傳統物品與冰箱貼、發釵、耳飾等現代生活用品碰撞出創意火花。泰山蠟梅香膏精選泰山蠟梅入料,將“傲雪凌霜”的自然意境封存于瓷罐;承載大汶口文化的鏤雕梳子融入靈芝、何首烏,兼具按摩、疏經等多種功能……這些文創產品既保留了“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傳統,又通過“泰山元素+實用設計”叩開了年輕消費市場的大門。
“讓香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首先要讓人們觸摸到它的溫度。”吳秀欣帶領團隊構建起“體驗+傳播+產業”的立體化發展模式,進校園、社區、文化館、博物館宣傳泰山香藝,已為500余家單位、30余所學校等開展了公益傳習活動;通過山東巖巖文化平臺將香文化帶進商超,帶領客戶制作香囊、香牌、香枕、香捶等;與山東誠之旅旅行社合作,將香藝體驗嵌入泰山旅游線路,讓游客親手制作篆香,體驗千年香文化。
在“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游專列上,二十四節氣主題香品隨列車穿行,把“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民俗轉化為沉浸式旅游記憶;在非遺市集上,“錦上妙品”品牌的香珠手串、香膏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國潮伴手禮;“茶說香悅”文化展演體系將茶藝與香藝融合為舞臺藝術,通過專業表演團隊,讓中華香文化在泰山茶“喊茶節”等各類文旅民俗節慶活動的舞臺上煥發光彩……如今,吳秀欣培養的43名專業香藝師活躍在文化傳播一線,研發的上百種文創產品形成矩陣,非遺技藝正通過“手藝+文創+文旅”的鏈條實現價值重構。
泰山香藝的蝶變印證著非遺傳承的時代命題:唯有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同頻共振,才能讓千年古韻在“非遺+文創”的沃土中生生不息。“泰山香藝,香自泰山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非遺文創的研發,讓這縷穿越千年風雨的馨香飄得更遠、傳得更廣。”一個個吳秀欣正以創新之筆續寫千年香脈,讓非遺成為流動在當代人指尖的溫度與詩意。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