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本報評論員
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意味著什么?
“對考古工作來說,肯定是大好事。”大汶口考古工作站技工的答案簡短而明確。
“希望能帶動我們這片發展。”附近村鎮有居民在遺址公園工作,他們的想法很樸實。
對前來探秘考古現場的小學生而言,“這么近距離地接觸考古現場,就像是在觸摸很遙遠的歷史。”
外地游客馮女士正計劃假期前來,“爬泰山、逛遺址,把上學時課本學過的東西實地感受一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言語間,不難聽出大家對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理解和期待。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間。從大汶口遺址發掘到正式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我們走了66年,但并未到達終點,而是來到了新起點。這塊金字招牌“沉甸甸”,是該領域國家最高榮譽,也蘊含著國家使命、發展機遇和群眾期盼。做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篇大文章,我們有優勢也有條件,有責任更應有信心。
(一)
考古定義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特性。與普通公園相比,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起到基礎性、指導性作用的是考古工作,這是它的鮮明標識。
根據現有的考古和研究,大汶口遺址實證了海岱地區史前文化譜系的清晰脈絡,被稱為“海岱文明高地、中華禮制源頭”。這一時期,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社會分工逐漸明晰,對私有財富和權力的追求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是中國史前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此前我們通常認為遠古文明是原始的、簡單的、低等級的,但大汶口遺址中的發現卻逐漸拼湊出一幅關于城市崛起與政治權力產生的畫面。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指出,大汶口遺址的發現,將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兩三千年。
知其所以然,方能知其然。認識到大汶口遺址對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我們就要做好發掘文章,以考古為支撐,當好遺址公園的“研究員”。公園不代表考古的停滯,要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更高平臺上,聯合專業組織機構,科學開展考古項目,推進課題研究,形成科研成果,把蘊藏在遺址這一寶貴資源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記憶、民族精神挖掘好、梳理好、闡釋好,更好地展示古代中國和中華文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一個地標,也是一張名片。我們要以其為代言人,當好遺址公園的“推廣員”,讓更多人了解大汶口文化、認識泰安、愛上泰安。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后起之秀,可以圍繞遺址公園可持續發展、文旅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等,與更多城市開展交流,同其他遺址公園在“各美其美”中實現“美美與共”。
應當說,不少人在來到乃至知道泰安之前,便已在歷史教科書中認識大汶口遺址。此前,舊版教材對“大汶口文化”在“相關史事”欄目中用小字做了簡短介紹,并展示了一張《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白陶鬶》圖片。去年新修訂的教材中,把“大汶口文化”內容介紹放在了正文部分。教材,是必讀書,會影響一代代人。以正式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根據考古研究進展和成果,條件成熟時應積極爭取進一步強化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的分量,讓大汶口文化深入人心,讓城市名片成風化人。
(二)
水漲則船高。隨著正式成為“國字號”,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擁有了更多的支持,更嚴的標準、更高的追求也理所當然地隨之而來。如何更好地有效保護、科學展示、合理利用,對于國家遺址公園這篇大文章而言,是關鍵所在。
有些地方只見“公園”、不見“遺址”,缺少文化氛圍、難以寓教于樂;有些甚至法人違法和盜掘盜挖案件還時有發生;一些遺址公園還需要進一步“活”起來,講好自己的故事……有媒體調查列舉了近年來一些國家遺址公園出現的突出問題,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未雨綢繆。
古跡是歷史見證,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必須做好保護文章,當好遺址公園的“保管者”。要持續完善保護規劃和管理體系,將《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條例》落到實處,對破壞行為“零容忍”,結合數字化、智能化等綜合保護方式,加強對核心區域的監管監測,為中華文明守護好大汶口文化遺址。
?“邊發掘、邊研究、邊建設、邊展示”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種重要理念和實踐模式。在發掘、保護的基礎上,我們要當好遺址公園的“建設者”,一方面,做好大汶河南北岸的融合工作,推動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交融;另一方面,統籌好專業化和大眾化兩個維度,用現代科技和現代語言講好傳統故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遺址公園不是一處處冷冰冰的“教育基地”,而是一處處時髦的文化生活空間,要活用科技,增強互動,豐富展示手段,讓人易看懂、能體驗、有收獲。
(三)
自2010年國家公布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來,每一處公園都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標識和歷史記憶,它們也逐漸成為“網紅”旅游目的地。統計顯示,2024年,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接待游客總量達8871.58萬人次,文創及研學收入分別增長50%和166%。更有研究表明,未來遺址公園將不再只是公園,而是會向文旅融合片區轉化。
文章合為時而著。在文旅“新國潮”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花落泰安,恰逢其時,更需乘勢而上做好文旅文章。近年來,我市把文旅融合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的6項重點工作之一,提出“串珠成鏈、山城聯動、全域融合、轉型升級”十六字方針,開啟了文旅產業二次創業、再創輝煌的新篇章。有“國字號”認證,有教科書加持,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新國潮”中自帶流量。其與泰山之間交通便利,周邊天頤湖、太陽部落、汶口古鎮、明石橋等景區景點眾多,完全有條件打造成一個結合泰山卻不完全依賴泰山的國家級旅游目的地。這樣既能“串珠成鏈”,又能“山城聯動、全域融合”,必將推動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當我們跳出泰安看地圖,就會發現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恰位于泰山和“三孔”景區的中間點。今年4月,我市與濟寧簽署深化文旅協同高質量發展協議,合力打造“山水圣人”旅游品牌和“中華文化樞軸”。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落定,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文化樞軸”的內涵:大汶口是史前文明的關鍵節點,“三孔”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泰山是古代帝王、文人的圣地。這條樞軸正是游客實地尋溯、感受中華文明的黃金軸線,也是我們引客入泰、留泰的風景線。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只有留住歷史,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是最佳城市“代言人”,也是當之無愧的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器”。相關部門要爭當行動派、實干家,做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篇大文章,把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將遺址公園打造成對外展示泰安的“金字招牌”,打造成中華文明長河的新地標,讓它不僅在展柜中閃耀,更在與山河共鳴中生輝。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