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丨走近泰山神
□苑勝龍
春深時節,站在岱廟天貺殿前,仰望端坐神龕的“東岳泰山之神”,垂落的冕旒如星河傾瀉,將威嚴深藏于流動的玄光;玄色袞服披拂云霞,金線繡紋游走如龍蛇,于靜穆中暗涌雷霆;鎏金瞳仁凝神千年,既閱盡人間滄桑,又將山川秀色盡收眼底。這尊泥塑神像恰似一座時空坐標塔,將遠古先民對天地的敬畏與今人對生命的叩問,熔鑄成永恒的仰望。
宋天貺殿。 通訊員供圖
泰山神的誕生,絕非偶然,實為人類與自然綿延萬載的精神對話。中國先民對山岳的崇拜,歷經千年淬煉終成獨特信仰體系。泰山神的萌芽,始于遠古先民對自然的驚鴻一瞥。1966年新泰烏珠臺“智人牙齒”的出土,恰似一枚叩啟泰山神起源的密鑰——將泰山地區文明火種追溯至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至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人”在巨大的信仰力量驅使下,于陶尊腹部刻下不可磨滅的心靈軌跡——“日、火、山”的神秘符號,猶如遠古的密碼,記錄著先民將柴薪壘于山巔的虔誠,化作人類首次賦予山岳神格的神圣契約。當第一縷火光與朝陽輝映,“大汶口人”便將對山岳的敬畏與對蒼穹的祈愿,鍛鑄成文明基因的最初序列。《禮記》所謂“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恰為這種原始崇拜的哲學注解。“大汶口人”這些深劃如符咒的刻痕,既是文明胎動時溝通天地的暗碼,更是“有功烈于民者”泰山神意象的最初輪廓。
齊魯大地的思想沃土,賦予泰山神以理性輝光。孔子周游列國的車轍碾過泰山腳下,稷下學宮的論辯聲在巖壁間回蕩,墨子“兼愛”的呼喊與兵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聰慧,皆如星斗綴滿泰山之巔,于泰山巖壁間折射出慧心的光譜,在泰山山風中交織成文明的經緯。當戰國陰陽家將泰山提升為“陰陽樞紐、五德終始”的宇宙模型,這座巨岳,自此完成了從地理坐標到精神圖騰的升華。《詩經·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的詠嘆,恰似青銅編鐘的余韻,叩響了文明覺醒的序章。
帝王的巡狩與封禪,為泰山神披上了神圣外袍。《禮記·王制》記載的巡狩之禮,實為權力與神性的共謀儀式:“天子五年一巡狩。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自周天子始,泰山便成為帝王祭祀的神圣坐標。作為山岳祭祀禮儀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禪,則開啟了帝王與神祇的千年共舞。泰山封禪,承載著天人交感的終極儀式——帝王以人間至尊之軀,在泰山之巔筑壇祭天,于山麓除地祀地,將山河社稷托付蒼穹。正是這份神秘,讓山川之靈且形象模糊的泰山神始終籠罩在若隱若現的圣光里。漢武帝八登泰岳七次封禪和求仙問道的執念,讖緯學家賦予“泰山治鬼”的神秘傳說,東漢“生屬長安,死屬泰山”的鎮墓文,賦予“泰山府君”幽冥之主的權柄,使泰山神獲得貫通三界的宇宙維度:既司掌現世秩序,又統御死后輪回。魏晉南北朝稱“泰山撫軍”、唐賜“天齊王”、宋尊“天齊仁圣帝”、元敕“天齊大圣仁圣帝”、明詔“東岳泰山之神”,這些帝王加封的尊號如星斗綴滿神袍,將泰山神鑄造成華夏文明的立體年輪。
泰山神的神格嬗變,恰是神話年輪的層疊生長。史學家顧頡剛說:“神話如老樹年輪,層層疊疊皆是時代印記。”此言在泰山神身上得到完美印證:從大汶口先民膜拜的山靈,到漢代冥府判官,再到封號迭增的神王,其金虹氏、太昊、盤古、天孫、黃飛虎等傳說身世在時代長河中流轉。道教《五岳真形圖》中統領五千九百神靈、執掌生死的東岳泰山君,佛教地獄十王殿里的第七殿泰山王,民間傳說中偷飲瓊漿的“三郎公子”,共同編織出超越階層且市井生活氣息濃郁的神格圖譜。這種“人神共居”的特質,使泰山神從廟堂偶像演變為市井標志:元雜劇《東岳斷冤記》里嬉笑怒罵的判官,明清年畫中攜眷巡游的場景,琉球進香船上的青煙銅爐,南洋華僑會館的煙熏神龕,最終在岱廟《啟蹕回鑾圖》的朱砂壁畫中臻于極致——皇家儀仗的華蓋深處,隱約可見挑山工的古銅色脊梁;分明可聞香客掌心之銅鎖發出細碎私語。由此,泰山神在民間敘事中完成祛魅重生,成為跨越時空的文明樞紐,成為人們心目中自然崇拜的象征、幽冥忠孝的化身、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媒介。
泰山神真正的神性,源于蕓蕓眾生的血肉供養。當月光撫過十八盤的石階,照亮夜行客踉蹌的腳印;當溪流漫過經石峪的刻經,浸潤游方僧的芒鞋,那些沉積在山巒褶子里的文明記憶便次第蘇醒:大汶口先民的圣火躍動于山巔,封禪臺下金冊玉牒的禱告滲入地脈,漢柏年輪嵌著秦磚漢瓦的祈愿,唐槐枝丫飄蕩著李白醉吟的長嘯,北斗臺的星輝為背包客指明歸途,碧霞祠的紅飄帶系著南來北往的期許……7736級臺階上,信眾的祈愿與文人的長吟在山風中曼舞;晨鐘暮鼓里,帝王的野心與平民的愁緒化作青煙飛舞。這些卑微個體的生命刻度,在巖石皺紋里結晶,在歲月長卷中匯集,最終讓泥塑神像有了呼吸,有了體溫,更有了靈魂的震顫。
日過午后,站在天貺殿前,凝望“東岳泰山之神”,冕旒垂落串起天地人三才的金線;衣袂褶皺積聚著五千年文明的經卷:那些被香火熏染的壁畫,那些被風雨侵蝕的碑刻,那些被朝代更迭摩挲的石階……一件件、一樁樁,都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所謂文明,不過是人類在自然偉力前的謙卑,是向恒久叩問的執著,是千萬個體將生命刻度銘刻于天地的集體記憶。而今,守護大地的泰山神,早已超越廟堂偶像的范疇,成為一種心靈誓約——將敬畏自然的基因、慎終追遠的智慧、家國同構的哲思,凝造成每個仰慕者心中的永世坐標。
走近泰山神,是場心靈的洗禮,是次文化的啟蒙,更是對生命的哲學沉思。他讓人們懂得,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是與天地和解的密鑰;他讓人們明白,追求美好、弘揚美德是人生價值的永恒內核;他更讓人們感悟,開放包容、攜手共進是締造幸福與平安未來的基石……如今,見證歲月的泰山神,不再是冰冷的偶像,亦非高居九天的主宰,而是用千年時光鑄就超越時空的文化符碼。
月光涌過天貺殿的飛檐,駐足尋思,忽然懂得:所謂“天人合一”,原是這般模樣——泰山神像的金瞳映照著人間煙火,而人間的景仰,終將化作不朽的星光。
走近泰山神,方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我始終是那后來的仰望者!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