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眼|看懂6.0%增長背后的山東經濟形與勢
4月23日上午,山東經濟一季度成績單出爐——全省生產總值2346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這一增速,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在全球經濟籠罩著關稅陰霾的大背景下,當前,外部環境急變。作為一個開放程度高的經濟大省,在這個當口交出了一份成績不錯的答卷,山東讓人看到了自身發展定力,也印證了中國經濟的“抗壓密碼”與“增長動能”。
(一)
經濟形勢,一看形、二看勢。新鮮出爐的一組組數據,無疑描繪出了山東經濟之“形”。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山東之“穩”。一季度,不管是農業生產形勢、工業生產增勢,還是有效投資規模的擴大、消費潛力的繼續釋放等,山東都表現出穩健增長之勢。
工業之于經濟,是穩定大盤的“壓艙石”。山東一直將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來抓,今年一季度,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9%。制造業中,鐵路船舶、電子信息、化學原料制品、汽車、農副食品等行業分別增長36.0%、28.6%、15.2%、13.3%、13.1%,均為兩位數增長。
底盤牢,方能站得穩。作為全國工業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備的省份之一,山東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增勢加快,充分說明中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穩定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并將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輸入確定性。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中國經濟抵御風浪的關鍵。面對外部環境波動,“內需”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季度,山東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6%,限上零售業銷售額、餐飲營業額增速達到兩位數,分別增長11.7%和13.3%。消費品以舊換新力度加大,正點燃更多消費熱情。
一季度,山東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的政策加快落實,這些都為提振消費不斷注入“穩”的基礎。
(二)
當然,一個“穩”字,不足以形容山東經濟成色。“穩”字當頭之后,進、好、新等特點也十分顯著。
山東一季度運行數據中,有這樣幾個增量很有代表性。
比如,1-2月,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2%,比上年全年提高1.0個百分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6.4%,教育營業收入增長14.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7.3%,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增長20.0%。
相比家底堅實的工業和農業,對山東來說,服務業一直稍顯弱勢。但今年以來的快速增長,尤其是蘊含新技術的現代服務業不斷提質升級,展現著經濟新活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山東未來轉型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比如,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分別增長76.2%、25.4%。這背后,是山東聚焦大規模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技術改造,加速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新興動能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比如,限額以上單位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增長50.2%。近日,海爾的一臺三筒洗衣機在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走紅。一周預售超8萬臺。這臺由網友“喊話”、周云杰“接單”的懶人洗衣機,配有一大兩小三滾筒,實現內衣、襪子和大件衣物的分區洗護。這種技術創新與需求升級契合,能為企業不斷打破增長“天花板”提供新思路。
聚光燈外,更多企業拔節成長。工業方面,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5.0%,私營企業增長7.9%;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增長5.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6.6%。山東民企發展活力不斷激發,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
面對著比以往更大、更直接的外部沖擊,考驗山東的,其實是應對力和調整力。
有句俗話叫作“以不變應萬變”,但在當前形勢下,這樣的做法顯然不足以應對變化。順時而動、因機而發,才能占據主動權。
事實上,經過多年大風大浪,中國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同樣,山東政策“工具箱”充足,能夠為應對外部沖擊和挑戰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山東健全完善運行監測、政策制定、推進落實工作機制,推出政策清單40條、提振消費20條、“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和支持政策等。不難看出,6.0%增速得以實現的關鍵,是各項政策的集成發力和撬動。
既有政策供給靠前發力,更有改革創新精準疏堵。
2025年山東“新春第一會”為全年發展開篇定調——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系統部署10大標志性改革、92項年度重點任務,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1+4”政策體系,以“高效辦成一件事”引領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通過深化改革,山東不斷打通高質量發展堵點,讓經濟發展動能更加澎湃。
(四)
再次回到“形”與“勢”。將6.0%與之前的增速連起來看,就能看到“勢”。
去年一季度,山東GDP增速就是6.0%,可以說,今年一季度在高基數上保持了好增速,起勢非常有力。所謂“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勢”,跑好了“第一棒”,也就更能穩預期、提信心。
然而,成績的現實瓶頸也不容忽視。比如,近期,美國肆意揮舞“關稅大棒”,破壞全球經貿規則,帶來了不確定性,對于對美貿易依存度較高的行業和企業來說,該怎么迅速作出調整?各地政府又該怎么幫助本地企業共渡難關?擺在面前的是“量”的支撐、“質”的提升這兩道“關”,是“老”的轉型、“新”的迭代這雙重“門”,需要我們客觀、理性去看待。
所以要實現全年經濟目標,絕非易事。如何落實好、完成好?
道理,可以想得簡單一些——把更多的發展確定性攥在手里,才能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事情,必須做得更到位一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提升政策目標、工具、時機、力度、節奏的匹配度,能早則早、寧早勿晚,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盡可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能,實打實地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是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創造力的要義。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6.0%,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的二季度非常關鍵,聚焦重點、精準施策,各項政策舉措持續加力、更加給力,二季度穩得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就會掌握主動、就有更堅實的支撐。
(大眾新聞記者 于新悅)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