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榜樣丨王興寶:“大棚書記”的致富領航之路
明媚的春光里,東平縣萬畝良田向遠方延展,一座座大棚成方連片,處處澎湃著發展活力。東平縣梯門鎮東瓦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興寶帶領村民在九頂鳳凰山下開辟出一條設施農業致富路,將曾經人均耕地不足、傳統農業低效的薄弱村,建成了年集體增收超200萬元、村民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
東瓦莊村地處九頂鳳凰山下,因人均耕地狹小,傳統種植效益低下,一度陷入“年輕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嚴重”的發展困境。2016年,王興寶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面對“守著土地沒出路”的現狀,暗下決心:必須找到一條讓鄉親們在家門口致富的路子!經過多次走訪調研、外出考察,他盯上了設施農業——建設蔬菜大棚發展反季節果蔬種植。
然而,村民對發展充滿了顧慮:建大棚每畝需投資2萬元,萬一賠了怎么辦?關鍵時刻,王興寶拍板:“我種棚讓大家看看這是不是個好出路!”他瞞著家人拿出200萬元積蓄,流轉30多畝土地建起了大棚,帶頭種起了哈密瓜和螺絲椒,建成了果蔬健康生態產業園。

?
為讓村民掌握技術,王興寶主動對接壽光市文家鄉桑家營子村,組織8名黨員分批赴壽光“蹲點學習”。回村后,他帶著技術骨干到每一個大棚里進行指導,手把手教村民育苗、溫控、病蟲害防治。如今,他培養的5名大棚種植“土專家”,正在全鎮42個設施農業種植基地中奔走服務。
在王興寶的推動下,片區累計流轉土地8000余畝,建成育苗大棚、恒溫庫、水肥一體化設施,引進海澤拉、偉麗等種業公司合作育苗,每年育苗量可達1000余萬株。村民陳曰朋返鄉承包5個大棚,年收益達20萬元;300多名群眾長期在產業園務工,年收入超過2.5萬元,片區10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
設施農業富了群眾、強了集體。王興寶召開村民大會,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提高東瓦莊群眾的生活幸福感。經過“一事一議”,他們投資80萬元鋪設瀝青路2500米,解決“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難;打深井21眼、建凈水設備3處,讓村民喝上放心水;安裝路燈160盞,主干道亮化率達95%;高標準規劃的東瓦莊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成為村民休閑好去處。如今的東瓦莊村,大棚連成片、道路通到田、路燈亮到戶,2200多畝大棚如白色珍珠點綴在青山之間。
設施蔬果生產已成為東平縣助力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富民強村的希望,正在東平的田野上變為現實。從“拓荒者”到“領航人”,王興寶以敢闖敢試的勇氣、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書寫著動人篇章。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蘇婷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