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攜手逐夢 “創新”讓浙港澳合作再升級
中新網杭州4月20日電 (王瀟婧)眼下,人工智能如神奇畫筆,重塑各行各業;量子技術似神秘鑰匙,開啟寶藏之門;生物技術像希望之光,探尋人與自然的新未來……隨著新技術新業態迅速走入日常,人們清晰感知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如何鼓勵青年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歷史新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4月17日至20日,“創新融合·共筑未來”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動在杭州舉行,港澳高校百余個科創項目團隊代表帶著前沿項目齊聚浙江,與當地民營企業和投資機構展開深度對話。此次活動不僅展現出浙港澳三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攜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誠意,更搭建起港澳青年科創人才融入國家發展的一座橋梁。
4月18日,港澳青年在杭州高新區(濱江)展廳觀看宇樹機器人表演。吳君毅 攝
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正當其時、適逢其勢。
從首個提出“機器人+”到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政策體系不斷迭代完善;成立之江實驗室,積極布局類腦計算與腦機融合、新型芯片、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等前沿項目;規劃AI產業園,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發-場景落地”的新三角……此次活動的舉辦地杭州處處澎湃著創新活力,這背后離不開浙江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浙江鼓勵科創發展的力度很大。”來自澳門理工大學的林子健感慨道。這次他和團隊帶來了陪伴抑郁癥患者的機器人項目,“我了解到杭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革新與機器人產業緊密聯結,許多原來在論文里的想法已經能夠實現落地,其中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的內容。”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相互協同,讓浙江打造出一片創新熱土。同時,“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理念,凸顯出浙江想方設法托舉創新者的誠心。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認為,跨文化、多語言的國際社區,以及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社會氛圍,令澳門的高等教育能發揮獨特優勢,更具有基礎性和原創性。而浙江擁有更大空間、研究平臺、創業氛圍、成功經驗和應用領域市場,相信雙方通過碰撞,未來可以有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讓創新活力競相奔涌,人才培育亦是關鍵。
“浙港澳三地既有著‘窗口’的天然鏈接,又有著‘創新’的共性基因。”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浙江作為改革開放“探路者”,充分激活了民營經濟活力,港澳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未來三地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將更加緊密,“西湖大學將努力做好浙江與港澳的橋梁工作,做創新的守護者,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機遇。”
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勢明顯、意義重大。
青年常為新,青年也最能為新。青創π對·港澳青年科創項目路演是今年交流活動的“重頭戲”之一。
路演當天,百余個精選科創項目輪番登臺,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前沿領域,浙江170多個科創平臺、產業平臺,80多家企業和110多家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與港澳青年科創團隊代表進行現場對接,不僅展現了港澳青年的風采,還讓港澳青年得到了專家的指導。
“以創新項目為紐帶,以青年為主體的合作交流工作方式,為青年提供了難得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蘇浙滬同鄉會副會長賀凱琪作為此次活動澳門團團長,她帶領澳門青年反復演練、做足準備,通過充分展現項目亮點、經濟效益和落地可行性,助力多個澳門科創項目團隊在路演中收獲了“意向卡”,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羅璇介紹,此次活動僅香港理工大學就帶來50多個項目,期望能夠借此機會對接浙江市場、內地市場,推動高科技企業發展,“這種交流讓浙港澳三地取長補短,港澳青年可以更加了解內地科技創新發展前景,浙江企業也能融入更多國際元素,借助港澳‘拼船出海’。”
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青年攜手創新發展的“浙港澳”合作,必將為中國經濟更好發展注入信心和動能。
誠如浙江海外聯誼會相關負責人所言,浙港澳青年定會在廣泛交往中凝聚共識,在全面交流中達成合作,在深度交融中結為學習伙伴、創新伙伴、創業伙伴,畫出攜手共進的最大同心圓。(完)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