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口腔醫療陷阱,要從預付制下手
隨著口腔護理市場快速發展,各類牙科診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在這個熱門消費領域,卻暗藏諸多消費風險。4月7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特別提示,要警惕低價引流、預付費跑路等消費陷阱。要審慎選擇服務機構,優先選擇資質齊全、經營穩定、口碑良好的正規口腔機構或公立醫院口腔科。要特別警惕一些小診所用“終身質保”等夸大宣傳誘導消費。應理性看待價格和品質,切勿忽視質量和安全。(4月8日《中國消費者報》)
口腔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使其容易成為消費糾紛的高發區。提供口腔醫療服務的民營機構占比較高,市場競爭激烈,部分機構因為市場競爭壓力大,進而選擇以低價引流、高價收割等營銷方式維持生存。口腔治療周期長,正畸、種植牙等項目往往需要持續數月,治療容易因機構經營不善、醫生頻繁更換等問題而被迫中斷。再加上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患者對治療方案、耗材質量等缺乏判斷能力,更容易陷入過度治療或虛假宣傳的陷阱當中。
在口腔醫療的諸多消費陷阱中,預付式消費隱患尤為突出。低價的營銷策略往往與預付制捆綁在一起,不少機構規定,患者只有預付治療費用,才能享受較高的折扣。有的患者一次性支付高額費用后,可能因醫療機構資金鏈斷裂、突然閉店等原因導致治療中斷,后又面臨維權困難。部分診所要求患者全款支付種植牙費用,后續卻以材料升級、手術附加費為由加價,甚至卷款跑路。盡管預付制在短期內看似是商家的讓利行為,實際上卻在一定程度上將經營風險轉嫁給了患者。
針對醫療領域預付式消費導致的風險,國家衛健委等六部門近日發布通知,明確公立醫療機構自3月31日起全面停止收取門診預交金。這一政策雖然主要針對公立醫療機構,但其傳遞的信號值得重視,即預付制若缺乏監管,很容易滋生亂象。民營機構作為口腔醫療服務的主力,應該主動摒棄預付模式,轉向按階段付費或單次結算,以降低患者的風險。此外,對于仍保留預付制的醫療機構,則要納入重點監管名單,并探索建立預付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避免出現卷款跑路等現象。
除了整治預付制外,其他配套措施亦需同步推進。比如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應強化合同約束,在合同中明確服務內容、費用明細及責任劃分,杜絕口頭承諾。還要加強廣告監管,嚴查“低價引流”“虛假療效”等誤導性宣傳,對違規機構實施信用懲戒。此外,推動服務透明化,要求機構公示醫生資質、耗材來源及價格等,用減少信息差的方式避免患者入坑。
在種植牙集采政策開始推行后,高價種植牙時代終結;服務價格專項治理,則進一步規范了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口腔醫療改革成效顯著,很多人對此深有感觸。在此背景下,假如口腔醫療消費陷阱不除,改革紅利就可能被亂象侵蝕。由此看來,治理口腔醫療亂象既是為了維護患者的權益,更是鞏固醫改成果的關鍵之舉,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打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