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國內 > 正文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一江分兩岸,稻香飄千年

      沅水奔流,劈開兩岸黃土。

      在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湯湯沅水不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一條承載著農耕文明基因的“時空走廊”。

      

    ??這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沅水兩岸風光。新華社發(楊錫建 攝)

    ?

      沅水北岸,撥開高廟遺址的土層,碳化稻粒、鳳鳥紋白陶與祭祀坑遺跡等考古發現,勾勒出長江中游先民“飯稻羹魚”的圖景。

      這片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自1986年發現以來,歷經1991年、2004年、2005年及2024年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了高廟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豐富遺存。2006年,高廟遺址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的高廟遺址。新華社記者 余春生 攝

    ?

      “在距今7400年前的文化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碳化稻谷粒,這個發現表明,7000多年前此地的人類已經開始食用稻米。”洪江市高廟遺址保護利用中心副主任向薪霖說。

      隔江相望的安江農校,則是另一段傳奇的起點。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在這里他開始了與水稻的畢生對話。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周邊的田里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這株天然雜交稻的發現,激發起他研究雜交水稻的靈感。經過不懈研究,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雜交水稻發展的新時代由此開啟。

      

    ??這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農校紀念園一景。新華社記者 余春生 攝

    ?

      一江春水,串聯起兩岸的文化基因。如今,洪江市將一江兩岸豐富的文化資源串點成線,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的建設已初見成效。

      在高廟遺址不遠處,形似金黃稻谷的高廟遺址博物館于去年9月開始試運營。走進館內,數字技術重現了先民的生活場景,游客身處其中便可有“穿越”至遠古部落的感受。“文物不會說話,但技術能讓它們‘活’起來。”向薪霖告訴記者。

      

    ??這是游人在乘車游覽安江農校紀念園。新華社記者 余春生 攝

    ?

      安江農校紀念園的展廳內,泛黃的論文手稿與雜交稻標本吸引不少游客駐足。“參觀者中有很多是來追尋科學家精神的年輕人。”安江農校紀念園管理中心主任謝軍告訴記者,通過與高廟遺址等景點聯合打造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去年安江農校游客數量實現明顯增長。

      如今,傳承正在田間地頭延續。在安江農校的一處試驗田里,早稻秧苗正在吐露新芽,4月中下旬便可移栽。

      “安江農校的雜交水稻科技創新工作一直在進行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副主任王志強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有8名專職科研人員常年忙碌在安江農校的試驗田里,開展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等方面的工作,“除了開展科研試驗,我們也十分重視后備人才的培養,希望能讓這片土地孕育的稻作文化和科學家精神一直延續下去。”(記者余春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