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巨龍”擺尾入泰 我市鐵水聯運開啟新版圖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溫雯 審核 晁彤彤)3月22日清晨7時許,一聲嘹亮的汽笛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一列長達1.5公里、總重超萬噸的火車仿佛一條“鋼鐵巨龍”,滿載煤炭緩緩駛入泰安東平陸港站,泰安港正式成為全省第三個能夠接駁萬噸大列的內陸港,我市開啟物流運輸新篇章。
據了解,該列車共有106節車廂,每節車廂裝載能力80噸,總裝載能力8400多噸,加上列車自重,總重超萬噸,這樣的巨無霸被稱作萬噸大列。該趟列車自山西馮家川站發出,經瓦日鐵路行駛約20小時到達東平,進站后,裝卸轉運工作隨即開展。
兗礦泰安港物流園的智能調度大屏上,實時顯示著裝卸進程。“無人機群以厘米級精度巡航測溫,翻車機12次/小時的節奏比鐘擺更精準,煤炭在這里完成熱值分析、自動化配比,通過3.2公里封閉式輸煤廊道直抵貨船。”兗礦東平陸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俊巖說,借助兗礦物流園“雙翻卸煤-智能轉運-自動裝船”全流程高效裝卸模式,用時8小時就能完成卸煤、配比、裝船等工序,貨船將通過大清河航道進入京杭運河運往江蘇、安徽等地。
作為現代重載運輸的標桿,萬噸大列能夠顯著提升物流時效,實現時間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層突破。“相比傳統的小列,萬噸大列卸車效率能提升30%以上。”王俊巖說,以這次運輸為例,原來從山西運送這些煤炭至少需要兩列車,行車裝卸時間至少需要60個小時,萬噸大列使得運輸頻次和時間成本都大幅減少,“配合我們園區千噸級泊位、200萬噸靜態儲備倉和3200萬噸年吞吐能力,現在我們單日接卸能力可以達到5萬噸以上,預計每年可為區域經濟創造物流增值效益約5億元。”
萬噸大列的接卸是一項“技術活”,需要硬實力與軟規范的雙重保障。泰安港是全國少有的“瓦日鐵路+京杭運河”交匯樞紐,具有多式聯運網絡、基礎設施完善、航道升級等特點,逐漸成為“西煤東調、北煤南運、南貨北上”的戰略通道。我市依托泰安港的區位優勢,持續優化航道與港口銜接,對物流企業提供政策支持與引導。市交通運輸局港航鐵路機場服務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于曉鵬說:“我們升級2000噸級航道,對19座航標、22個浮標實施物聯網改造,提供全天候通航保障,推動‘鐵路專用線進港區’政策落地,幫助企業降低單噸煤炭運輸成本15%-20%,年可節約物流成本超6億元。”同時,東平縣也將泰安港發展納入戰略規劃,加大港航基礎設施建設,“東平縣立足水運優勢,確立了‘大港航、大物流、大產業’發展戰略,助力構建公鐵水聯運交通體系。”東平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米厚章說。
萬噸大列成功接卸,是我市從通道經濟向樞紐經濟轉變的關鍵一步。隨著港口樞紐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市將實現樞紐能級、經濟動能、戰略地位、綠色示范的四重躍升,在降本增效方面釋放出巨大動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