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讓詩意棲居可觸可感:文旅融合的鄉村美學實踐
這幾天,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在社交平臺上火了,網友們一通輸出各種“曬”:有自己身穿民族服飾的照片,有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有風格獨特的鼓樓群,有藍得“五彩斑斕”的蠟染布……同時還不吝各種溢美之詞:“被貴州這個古寨美哭”“向全世界安利侗族服飾,太好看啦”……
這個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時光邊緣的村落”魅力何在?對于網友們關心的“交通方便嗎”“風景美嗎”“出片嗎”“消費怎樣”等問題,肇興侗寨的答案很是讓人心動:它是“泛珠三角四小時經濟圈”內的熱門目的地,獨具特色的鼓樓群文化含量滿滿,銀光閃閃的民族服飾+旅拍服務讓你秒變侗族阿妹,梯田灌水區能拍到鏡面天空倒影,稻谷金黃時能看金色麥浪,侗年節能體驗長桌宴、蘆笙大賽……這些令人向往的獨特風情背后,是肇興侗寨多年來從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開始,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再到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步步寫下的文旅發展新篇章。
社交媒體上關于肇興侗寨的旅游筆記里,有一位網友寫到:“他們并沒有因為游客而搬離自己的大山。”其實,這不僅是肇興侗寨的發展路徑,也是很多新農村的現代化軌跡。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進程中,文旅融合已經成了一種關鍵驅動力。當游客增多,發展和就業的機遇也隨之而來,鄉村只有保留住自己的特色文化、保留住煙火氣,才能在文旅融合中彰顯自身最獨特的那道光彩。于是我們看到,很多村民除了過往營生,還辦起了民宿、做起了餐飲,閑暇之余還去參加文化表演,這種“主客共享”的模式不僅讓村民們增加了收入,更激發了他們傳承和弘揚本地文化的熱情。旅游的文化體驗感得到提升,自然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來。這種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必然會帶動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大山里的人不但沒有離開,還有不少大山外的年輕人來到了這里。從全國范圍來看,返鄉創業人員自2012年到2022年底已累計達到1220萬人,到2025年將超過1500萬人。這些人也將新鮮的創造力帶回了家鄉,比如近年來以青瓷文化與研學旅行為特色的浙江麗水溪頭村、以濱海休閑與夜間經濟為賣點的日照后灘西村……很多鄉村都在探索通過文化遺產活化、產業融合創新和社區共建,實現從傳統村落向文旅綜合體的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政策領航是為鄉村文旅融合不斷錨定新坐標的重要一環。始于20世紀末的中國鄉村旅游政策,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體系不斷完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以這兩年來說,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重要路徑。各地政府也為支持鄉村旅游創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優化創業環境、提供資金支持、加強人才培養。
李子柒鏡頭里的小橋流水、熱情似火的英歌龍船、飄著茶和咖啡香氣的民宿……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農村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成了很多年輕人“種草之地”。今天的城市和鄉村,不再是過去的“單向輸血”,而是消費、人才、文化上的“雙向奔赴”,是傳統與現代的“和解之地”。正奔跑在全面振興路上的中國鄉村,既容得下千年古村的晨曦暮靄,也裝得下光電與網絡的脈動;既留得住鄉音鄉愁,也接得住數字文明的沖擊。既古樸又時尚的鄉村,注定可以為我們承載更好的生活、更美的夢。
(文丨段譯 編輯丨趙靜)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