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解鎖神奇氣象密碼!這些知識你 get 了嗎?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張芮 審核 王天姿)今年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這一主題既反映了全球氣象領域共同面臨的挑戰,也凸顯了加強合作、提升早期預警能力的緊迫性。

?
氣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未來的?氣象預警信號有哪些?收到氣象預警后,公眾應該怎么做?在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泰安市氣象臺天氣預報工程師劉潔,為熱點氣象問題答疑解惑。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未來的?
“天氣預報包括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5個環節。其中,氣象觀測分為地基觀測(地面氣象站、雷達等)、空基觀測(探空氣球等)和天基觀測(氣象衛星)三大類;數據收集主要分為氣象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兩大過程,數值模式涉及大量微分方程,計算量巨大,一般使用超級計算機完成。”劉潔說,在綜合分析環節中,當計算機完成數值預報的結果輸出以后,天氣預報員通過分析天氣圖和國內外數值預報產品,研究各類型天氣圖表,結合氣象衛星、雷達探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作出未來不同時間段的具體天氣預報。預報會商是做出天氣預報的最后一個關鍵步驟。劉潔表示,由于影響天氣的原因很多,很復雜,預報員需要集思廣益,進行討論,像醫生給病人會診一樣,在天氣會商時,所有預報員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主班預報員對預報意見進行匯總后,經過綜合分析,然后對未來天氣的發展變化作出最終的預報結論。
當做出天氣預報結論后,值班預報員會將預報內容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預報產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媒體平臺發布。這就是大家收看收聽到的天氣預報了。
氣象預警信號有哪些?分別代表什么含義?
“目前,我市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包括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含雷雨大風)、大霧、雷電、冰雹、高溫、低溫、道路結冰、沙塵暴、干旱、霜凍等14類。”劉潔說,根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緊急程度,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設為藍、黃、橙、紅四個級別,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有些預警信號只有其中的兩種或三種等級。以暴雨預警信號為例,其分為藍、黃、橙、紅四級。當氣象部門預計本縣所有鄉鎮(含街道,下同)12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降雨可能持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本縣有鄉鎮6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降雨可能持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計本縣有鄉鎮6小時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時降水量超過30毫米,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時降水量超過30毫米,降雨可能持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預計本縣有鄉鎮3小時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降雨可能持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收到氣象預警后,公眾應該怎么做?
近幾年,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是我市氣象部門發布最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手機短信、廣播、電視、互聯網、抖音、微信等都是公眾獲取預警信息的便捷渠道。那么,公眾在收到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應該做些什么呢?“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大致可以分成兩種情況,藍色、黃色預警信號都是‘提前警告’,表明雖然目前還比較平靜,但危險可能就在眼前。此時不能掉以輕心。”劉潔進一步介紹,橙色、紅色預警信號一般都是在惡劣天氣“進行時”發出的警告,表示惡劣天氣已經發生,并且可能會進一步升級。遇到橙、黃兩色預警信號,則應非必要不外出,盡量留在安全地帶,并做好意外發生的準備。救災部門也要高速運轉,準備及時的應對措施。
例如,公眾收到暴雨藍色預警信號時,最好待在屋里,遠離窗戶;在室外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及接打手機,以防雷擊。收到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時,停止集會、停課、停業;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御和搶險工作。收到大風藍色預警時,關好門窗,行人盡量少騎車,刮風時不要在廣告牌、臨時搭建物下面逗留。收到大風紅色預警信號時,室內人員應盡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關好門窗,并在窗戶玻璃上貼上“米”字形膠條,遠離窗口,以免強風席卷沙石擊破玻璃傷人。
氣象部門提醒公眾要提高防范意識,留意氣象部門發布的最新預報預警信息,掌握防災避險知識和技能,關鍵時刻不“輕敵”。
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事件有哪些影響?公眾如何參與到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
“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加劇,從而引發了更頻繁、更強烈的極端天氣現象。”劉潔說,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威脅生命安全,還對經濟、社會和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暴雨引發的洪水常常導致房屋倒塌、農田被毀、基礎設施受損,長期的干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臺風伴隨著狂風暴雨,對沿海地區造成破壞。公眾增強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意識,同時可以通過以下5種方式參與到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第一,學習防災減災知識,積極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活動,了解各種氣象災害的特點、預防措施和應對方法,提升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第二,關注氣象預警信息?,公眾應密切關注當地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了解可能面臨的災害風險;通過電視、廣播、手機應用等多種渠道獲取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確保在災害發生前做好準備。??第三,傳播氣象信息?,在獲取到氣象預警信息后,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家人、朋友和鄰居,特別是老年人或行動不便的人群,幫助他們做好防范措施;通過社交媒體、微信群、短信等方式分享預警信息,形成社區內的信息共享機制。?第四,?參與社區防災演練,熟悉應急預案和避險路線,通過實戰演練,提高在災害發生時的應對能力和心理素質。?第五,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支持氣象科普工作,幫助推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