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需開放 美國排外筑墻必將自食其果
近日,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共和黨籍眾議員賴利·穆爾推動國會立法,妄圖全面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留學簽證。
穆爾聲稱:“每年我們允許近30萬中國公民持學生簽證來到美國,相當于主動讓中國來監視我們的軍隊、竊取我們的知識產權并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他甚至煽動國會,要求“立刻關閉閥門,全面禁止向中國學生發放簽證”。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帶有強烈偏見的法案還得到了五名共和黨議員的支持。
盡管華盛頓反華情緒不斷蔓延,但該法案最終獲得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這一提案的出現恰恰反映出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與仇外心理。
事實上,美國一些政客的打壓早已不局限于簽證領域。去年,一些國會議員曾提議,出于“安全考慮”,美國大學應禁止中國留學生進入涉及敏感技術的理工科專業。一些高校甚至已經開始實施類似政策。
但數據表明,在過去二十多年里,中國一直是美國科學家最重要的海外人才來源國。如今,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性政策不僅損害其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也影響全球科技發展。
美國司法部2018年推出“中國行動計劃”,對華裔科學家展開大規模調查,導致大量人才流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選擇回國發展,而非繼續留在美國。
與此同時,赴美中國留學生數量近年持續下滑。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在2023—2024學年,在美中國留學生人數約27.7萬,占留學生總數約四分之一。而在2020—2021學年,這一數字超過30萬。中國學生曾是美國高校最大的國際生群體,如今,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如果美國社會的反華與仇外情緒持續升溫,未來將有更多中國學生選擇其他國家留學。這不僅會對美國高校的收入造成沖擊,更會削弱中國科學家對美國科技創新的貢獻。
歷史反復證明,孤立主義對科技發展有害無益。然而,一些美國政客對華裔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為美國科技領先地位所作的貢獻視而不見,這種短視行為最終將損害美國自身的科技競爭力。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一些理性務實的美國政客能夠認識到,歧視性政策無助于美國科技進步,反而會削弱自身實力。
中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深知開放交流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鼓勵學生赴海外留學,也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來華深造。
科技進步需要開放合作,而非政治操弄。中美雙方在盡可能廣泛的領域加強交流,不僅有助于兩國互利共贏,也符合全球發展趨勢。任何試圖阻礙中美交流的做法,都注定違背歷史潮流,最終只會被時代淘汰。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