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齊魯農業“挑大梁”“換新顏”
春分時節,齊魯大地的田野上,一幅科技與農耕交融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從壽光智能大棚里的“機器狗巡檢”,到東營AI管理的溫室;從青島95后新農人駕馭的植保無人機,到德州平原縣5G物聯網監測的“千里眼”麥田……山東作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破萬億的省份,正以科技創新為筆,以新質生產力為墨,在傳統農業的底色上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山東農業的變革,始于科技對生產力的重塑。從“靠天吃飯”到“看數生產”,山東不斷加強農業科技賦能。在壽光,蔬菜大棚的物聯網應用率超過85%,水肥一體化、智能溫控等設備讓農民通過手機即可精準調控環境參數,勞動效率翻倍提升;在泰安,小番茄“住”進恒溫空調房,喝上純凈水,品質與產量同步躍升;這些場景印證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即以技術革命性突破重構生產要素,讓“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
山東的實踐不僅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更通過數字平臺打通農業全鏈條。省級智慧農業平臺“齊魯農超”“齊魯農云”整合生產、銷售、物流數據,為農戶提供市場決策支持;臨沂金豐公社依托大數據分析,為托管農田制定個性化管護方案,實現“一田一策”的精準管理。這種“數字+”模式,既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市場的難題,也推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化與規?;?,成為激活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
面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山東將節水納入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維度,不斷筑牢綠色底色,聚力節水高效與可持續發展雙向發力。全省推廣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1000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40%以上;在黃三角鹽堿地,通過灌排系統優化與土壤改良,昔日的“不毛之地”變身高產良田。微山湖塌陷區“宜漁則漁、宜耕則耕”的生態治理模式,更展現了農業與生態共生的新路徑。這種以綠色技術為支撐的集約化生產,正重塑農業的資源利用邏輯。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目前,山東正加速種業攻堅,在小麥、玉米等主糧育種上持續突破,不斷攥緊“中國芯”的山東擔當。如“徐麥44號”兼顧抗病性與高產,年推廣面積超千萬畝;壽光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打破國外壟斷,成為“中國菜籃子”的堅實后盾。通過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的結合,山東正從“種子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為國家糧食安全注入齊魯力量。
科技農業的勃興,催生了“新農人”群體,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青島的年輕飛手、壽光的“手機管家”農民、德州的“數據經理”……這些掌握無人機操作、AI分析和物聯網管理的新生代,正成為田間地頭的“科技指揮官”。他們不僅帶來生產效率的飛躍,更推動農業從“生計產業”向“價值產業”轉型,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山東的探索表明,農業新質生產力絕非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實現全鏈條提質增效。從“北斗星”到“麥芒尖”,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正釋放出磅礴動能。未來,山東需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跨學科協同攻關,推動新質生產力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為全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山東解法”,以新質生產力書寫“齊魯糧倉”新答卷。
春耕的號角已響徹齊魯大地,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質生產力不僅是豐收的保障,更是農業強國的時代注腳。(文/張恒)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