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榜樣丨北上高村的“多面手書記”——記“泰山先鋒十佳黨組織書記”吳長青
大年初一,北上高村廣場上,秧歌隊的大紅綢緞歡快飛舞,映紅了人們的笑臉。村民孫其蘭腳步輕快,目光掠過鱗次櫛比的商業街區,思緒回到20年前。那時,這里還是一片低矮平房,道路泥濘,人心渙散。
“要沒吳書記,哪來這好光景!”望著秧歌隊前排的吳長青,孫其蘭感慨萬千。
“有情懷想干事,有本領會干事,有溫度善干事,有正氣不出事,他是俺們村有名的‘多面手書記’。”這是北上高村村民對吳長青的一致評價。
2005年,40歲的退伍軍人吳長青臨危受命,挑起了北上高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20年來,他解難題強信心,謀發展聚民心,惠民生暖人心,奏響樓起、村富、民安“三部曲”,村莊實現了由窮變富、由舊變新、由大變強的跨越式發展。如今,村集體固定資產過10億元,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成為聞名遐邇的富裕村、文明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來,泰山區上高街道北上高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山東省綠色示范村”“市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泰山先鋒”先進集體等。2024年,北上高村黨支部被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表彰為“干事創業好班子”。吳長青也先后獲得“山東省優秀復員退伍軍人”“泰山先鋒十佳黨組織書記”、“泰山挑山工”先進個人、“泰安市創建文明城市最美人物”等榮譽稱號。

?
●情懷書記:“人生在世,就要有擔當,多為鄉親們干點事”
一身樸素的便裝,臉上掛著和善的笑意,說起話鏗鏘有力,這是吳長青給人的第一印象。
北上高片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鄉愁”主題展館內,老式縫紉機與智慧社區沙盤相映成趣,如同解碼村莊蝶變的密鑰。說起北上高村的歷史,吳長青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曾經的北上高村資產亂、管理亂、人心亂,是遠近有名的“三亂”村,村集體負債270多萬元。
“這么大的村,100多個黨員,連個能干事的書記都選不出來,以后大伙還有什么盼頭。”2005年底,在一次上訪糾紛處理會上,一位上級領導當著全村黨員的面撂下重話。
“我來當這個村支書,不干出個樣子決不罷休。”老領導的話深深刺痛了吳長青,一向要強的他主動請纓,接過了這個“爛攤子”。
當時,吳長青的飯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
“我是上高人,愛這一方水土。我當過兵,又是黨員,看到村子這樣,心里很難受。”面對家人的勸阻,吳長青說,“人生在世,就要有擔當,多為鄉親們干點事,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一個廚子帶頭,這伙人干不到明年二月二。”班子剛組建時,村民對他議論紛紛,冷嘲熱諷。
“我們不光要干到明年二月二,還要干更多個二月二!”上任伊始,吳長青給村“兩委”一班人鼓勁加油,“咱不能丟黨員的臉,要擰成一股繩,干出個樣子來。”
為找到癥結點,他帶領村“兩委”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走訪了13個村民小組,遍訪了50名村民代表、130名黨員,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思所需。
萬事開頭難。吳長青瞅準拖欠水電費400多萬元這根“硬骨頭”,決心以此打響治理村莊“三亂”的第一炮。
“人家都不交,憑什么讓我先交!”這是很多村民在吳長青上門后的第一句話。村黨支部副書記崔玉元在上門規勸時,被沖動的村民一拳打在眼睛上,眼眶瞬間青了一大圈,同行的人立即報了警。村“兩委”成員心里都清楚,如果揪住這個事不放,打人者將被嚴肅處理,會起到很好的警示效果。但吳長青和崔玉元商量后決定,大事化小,主動向民警提出和解。結果第二天,醒悟過來的打人者主動趕來賠禮道歉,并交上了水電費。就這樣,在黨員干部帶領下,水電欠費難題很快化解了。
此事成功解決后,吳長青帶領的村“兩委”班子的威信一下子樹立了起來。村民感嘆:“這是個好書記,這屆是個好‘班子’。”
“干啥事都難,只要心里有群眾,書記帶頭就不難。”吳長青說。
●頭雁書記:“老百姓選你,就是想過上好日子”
透過吳長青辦公室窗戶望去,近處的社區柏油路面干凈整潔,充電車棚錯落有致;遠處的商業街商鋪林立,高大的寶盛道谷酒店熠熠生輝。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吳長青心心念念的頭等大事。對此,吳長青有3個“辯證法”:“大河有水小河滿”“不做‘地頭蛇’要做‘地頭龍’”“先引鳳再筑巢”。
2001年城市規劃修路時,有270多戶居民需要拆遷,占用了村里的大半土地。當時,村里的回遷樓規劃已完成,按新的主干道規劃,需要在原地基上為道路騰退近15米。
“要么服從城建大局后退幾米,要么主干道經過村里時變窄些。”面對這個兩難選擇,大伙眾說紛紜,意見不一。
“黨員就要聽黨的話,有大局觀,在服務中心工作中謀求發展機遇,決不能讓發展的大道在北上高變窄。”吳長青耐心在群眾大會上講“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最終,群眾一致擁護村“兩委”決定,回遷樓建設規劃后退15米。這也給北上高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村里搭上舊村改造優惠政策的“末班車”,通過拆舊建新,村民居住條件大大改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目前,有7條城市主干道縱橫貫穿北上高村,村里近10萬平方米的集體資產全部位于道路兩側,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聚寶盆”,實現了村莊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雙贏”。
“我們堅決不能當‘地頭蛇’,要當‘地頭龍’,與商戶‘共贏’才能長久”。面對部分群眾的漫天要價,吳長青態度堅決。最終通過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商議,由專業評估公司估價后將商業街分8個標段在評估基礎上進行競拍,成交價超120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利益最大化。新冠疫情期間,商戶經營困難,舉步維艱。吳長青與村“兩委”成員商議后,主動為沿街商戶減免了一半的房租,與他們共渡難關。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一條街”。
人們常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但吳長青卻說:“我們要先引鳳,了解鳳的需求后再確定栽什么樹。”為了發展現代服務業,吳長青帶隊“走出去”問企所需,“邀進來”問計于企。經過多次上門招商,2019年7月,北上高村與浙江寶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簽約,由北上高村出資建設酒店主體大樓,寶盛集團規劃酒店布局及裝修。酒店建設完成后,北上高村每年收取400余萬元承租費。2023年9月,泰安寶盛道谷酒店順利開業,2024年實現營收4000多萬元。
一花引得百花開。目前,除寶盛道谷酒店外,禧悅酒店、海棠餐廳等知名企業也紛紛落戶北上高村,為集體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村民的口袋鼓起來了,幸福指數也節節攀升。
“吳書記待人真誠大方,真心為企業著想,我們在這里干得放心。”泰安寶盛道谷酒店總經理尹濤說。
●溫情書記:“只要一戶百姓住不上樓房,我們就不離開板房”
在北上高村黨史館的最顯眼處,陳列著一面有點陳舊的黨旗。這是1971年北上高村黨支部成立時由老黨員們親手縫制的。雖然村委辦公地點歷經6次搬遷,但這面黨旗一直被珍存著,也激勵著吳長青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
“人心都是肉長的,大家小家一個理。只要真心為群眾著想,群眾就支持你。”對這片土地和群眾的深深熱愛,已經刻在了吳長青的骨子里。
“有事就找吳書記”是北上高村民的共識。
村里幾個子女爭奪老人遺產,他查緣由、問律師,智慧且不失溫度地化解了難題,讓兄弟間握手言和;村民家人重病在床,急需資金,他守著村集體的資金不敢挪用,卻敢在擔保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對借款人說“他還不上我來還!”
……
今天的北上高村民樂、村富、風清、氣正。但吳長青的心里仍有些許無奈和遺憾,有兩件事讓他至今難以釋懷,每每談起都會潸然淚下。
“那天一大早,我剛到辦公室,村里的一位大娘便喊著我的名字,撲通一聲在我面前跪下了。”吳長青回憶。那時,北上高村回遷樓還未完工,部分村民在外租房居住。大娘的老伴臥病多年,已是生命垂危。房東嫌晦氣,催促大娘一家趕緊搬走。可是新房還沒蓋好,租房也一時沒著落,總不能讓病人死在大街上。
“大娘,你別急。你們住到我家去,我不怕忌諱。”吳長青真誠地說。
“那可是你剛分的新房啊,我們可不能干這種事。”大娘態度堅決,執意不去。最后,吳長青協調幫助大娘一家在離村不遠的臨時板房里住下,大娘老伴去世后,他又出面妥善處理完后事。
“這件事是我最大的遺憾,誰家沒有老人?誰家老人不怕攤上這事?沒能早點蓋起來那棟樓,我很自責。”說到這里,吳長青哽咽了。
另一件事發生在項目拆遷征地的時候。當時,村民種的麥子還有20多天就要收了,相應的征地及糧食補償已經全部到位。按照工期,項目組需要進場施工,清理麥子。
“老嫂子,回去吧,別感冒了。”那天下著毛毛雨,吳長青去查看項目進展時,發現本村的一名婦女坐在地頭上,一臉的憂傷。
“長青啊,這事我不怪你。但眼看到嘴的糧食就這么沒了,我心里疼得慌。”老嫂子答道。
“嫂子,咱都是莊稼人,也心疼這麥子。但項目工期要緊,先顧大頭吧。”就這樣,二人一問一答地聊了一個鐘頭,任細雨淋濕了衣裳。
“老話說‘十事九不全’,我覺得加上‘情’字,就算十全了。老百姓很善良,有時事確實沒辦成,但有句話就行。”說到這,吳長青眼眶濕潤了。
●清白書記:“黨員干部有正氣,老百姓才能服你敬你”
仲春時節,萬物清明。北上高村先賢名士、一代清官,電視劇《天下糧倉》原型王度的塑像前,幾個年輕人認真地讀著上面的文字介紹。
這一縷清風正氣,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養著一代代北上高人的精神家園。
中央空調、自助服務機……黨群服務中心內,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辦公環境舒適。但對于村“兩委”成員劉英來說,以前“板房辦公”的日子仍然記憶猶新。
在離黨群服務中心不遠處,北上高村的新社區里至今保留著兩排不起眼的低矮“板房”。這里曾是村“兩委”的辦公室。
2009年,泰安城市規劃東移,北上高村迎來了發展機遇。按照規劃,全村居民需要分批搬遷上樓,村“兩委”沒了辦公場所,便臨時搭建起了板房作為辦公場所。后來,村民一批批地搬進了樓房,但村“兩委”的辦公地點卻一直停留在板房里。
“板房冬冷夏熱,時間久了還有一股難聞的味道,在里面辦公確實是一種磨煉。”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劉英苦笑著說,我們沒少勸吳書記盡快把辦公室搬到新樓上。
“只要有一戶群眾沒住上新樓,我們就在這板房里辦公。”吳長青認準一個理,黨員干部要吃苦在前,群眾都住上新樓了,最后再建社區辦公服務樓。就這樣,村“兩委“在板房里工作了整整12年,直到2022年7月1日,村“兩委”才離開板房。吳長青也因此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板房書記”。
“我這人膽大,又膽小。為群眾辦好事我膽子大,但干違法亂紀的事我膽子小,堅決不干。”這是吳長青公私分明的大小“辯證法”。
城市改造,在不少人看來是個巨大“商機”,也是村“兩委”成員“謀福利”的好機會。在社區改造時,吳長青的一位干工程項目的親戚找到了他,希望能“開個口子”把工程包過來,還許諾給一點“好處”。“那不行!”吳長青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堅決不讓人情世故影響到社區改造工程的質量,損害村集體和群眾的利益。自此,吳長青在親戚的口中,又多了個“六親不認”的“惡名”。
“這幾年,我簽字經手的錢有30多個億,我拿一個點就得有多少?”吳長青說,不該拿的一分不拿,這是我做人的本分和底線。
頭雁高飛群雁隨。針對村民關心的村級事務不公開、不公正、不公平、不透明問題,吳長青和村“兩委”成員“約法三章”:村“兩委”及近親屬一不插手村里大小工程,二不干預集體資產租賃及處置,三不建設違章建筑。此舉一出,村民拍手叫好。此外,在項目建設中,吳長青堅持先進行“第三方評估詢價”,再進行公開競標,全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監督。
吳長青有個習慣,每天早上6點到7點,圍著社區轉一圈,群眾有啥想法,商戶有啥需求,順道都解決了。“凡事要替群眾想在前頭,不能讓群眾事后再來找。”吳長青說,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分回遷樓時,吳長青與村“兩委”商議后決定,把最好的樓層讓給群眾,一二樓和頂樓大家不愿要,就作為集體資產對外出租。3000套回遷房,從建設到分配,沒有發生一起回遷爭議。
“支書是‘梁’,黨員是‘椽’,群眾是‘基’,我們集體共同努力才支撐起了這個‘家’。我個人微不足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村子變好了,村民滿意了。”采訪結束之際,吳長青這樣總結自己20年工作的舍與得。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過后,泰山之陽的北上高村又執起奮斗之筆,飽蘸汗水之墨,在春風剪出的云端下,書寫新一季的錦繡華章。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王漢友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