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書岱說丨御香縹緲繞岱宮——泰山香文化拾零
□周郢
“御香不斷,天神飛馬報丹書”——這是《水滸傳》第七十四回東岳廟“贊子”中對泰山場景的描摹。贊子所寫“御香”,是指由皇帝敕賜祀岳之香。由于歷朝帝王頻繁遣祭,屢賜名香,縹緲“御香”遂成為泰山著名掌故。
追溯中國香文化起源,與泰山祭祀密切相關,根據學者傅京亮《中國香文化》中所考,《尚書·虞書·舜典》對舜帝繼位后東巡的一段記載:“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此記載便是香文化的最早史錄。傅氏認為,遠古時期中華先人在祭祀中燔木升煙,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因此香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當時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所以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是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釋。宋人洪芻撰《香譜》卷上《香之異·沉榆香》也有黃帝封禪用香的傳說,其書引《封禪記》云:“黃帝列圭玉于蘭蒲席上,然沉榆香,舂雜寶為屑,以沉榆和之若泥,以分尊卑華戎之位。”
泰山風光。 通訊員供圖
漢魏以來,道家、佛家皆倡燒香之禮,對傳統祭祀影響頗大。唐景云二年(711年)六月,唐睿宗李旦遣道士楊太希至泰山進香,并刻手敕于雙束碑中,其中便云焚香之儀:“景云二年六月二十三日,皇帝敬憑太清觀道士楊太希,于名山斫(所)燒香供養。……實希靈鑒,用副翹誠。”此為泰山燒香的最早記載。惟唐代所用之香材,現已不可詳考。
時至宋朝初年,五岳廟皆已每日在各殿用香,香材均為就地采山中樹根。宋至道年間,荊州轉運使高紳巡視南岳廟時,以為此香簡而不恭,上書奏請朝廷賜以乳香(一種膠樹脂香)。咸平六年(1003年),華陰西岳廟內韓見素《敕賜西岳廟乳香記》稱:“先是五岳諸殿逐日所焚之香,自來因循,官囗囗給,肇自右司諫、直史館高君紳,于至道中任荊州轉運日,見南岳司天王廟逐日諸殿晨薦之香,只采山中樹根燒蓻,遂特發奏章,乞囗囗(乳)香燒。……自是敕下華州,囗西岳合銷乳香聞奏。”自此,五岳廟日常祭祀皆焚乳香。
北宋開啟用“御香”祭岱之例,《宋史·禮志》載大祀皆降御封香,中祀、小祀則用太府寺香。五岳(常祀)本屬中祀,香由太府,然若逢皇帝遣使致祭(非常規之祀),則賜以御封香。如《楊文公談苑》載:“至道二年夏,大旱,遣中使分詣五岳祈雨,學士草祝,上自書名,隨其方設香,再拜而遣之。”又《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十九載,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辛酉,真宗詔以天尊降臨,“遣官告諸陵、岳瀆、祠宇,上親封香付之”。此御香除頒于岱廟,有時也用祭其他泰山神祇,宋人趙合《淵濟公祠記》云:“泰岳西南隅,有靈泉曰白龍池。……自漢唐已來,至于我宋,每歲投金龍玉簡、御香為之禱矣。”
關于宋代御香的香材,據宋人丁謂《天香傳》稱:“祥符初,奉詔充天書扶持使,道場科醮無虛日,永晝達夕,寶香不絕,乘輿肅謁則五上為禮(真宗每至玉皇真圣祖位前,皆五上香也),馥烈之異,非世所聞,大約以沉水、乳香為本,龍香和劑之,此法累稟之圣祖,中禁少知者。……襲慶奉祀日,賜內供乳香一百二十斤(入內副都知張淮能為使),在宮觀密賜新香,動以百數(沈、乳、降真等香)。”襲慶奉祀,指丁謂判兗州掌泰山封禪事務,時內府賜香皆用乳香,可推知遣祭所頒御香應以乳香為主。
金、元、明三代,皆因襲御香祭祀泰山之制,金王若虛《清虛大師侯公墓碣》記金泰和中曾遣道士“佩符馳傳,降御香于岱岳”(《道家金石略》838頁)。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祠廟儀祭》亦云:“五岳四瀆,五鎮四海,名山大川,上降御香,用文翰清望五臣,每歲馳驛至彼,代祀行禮。”元雜劇《看錢奴買冤家債主》第三折中寫東岳廟盛景:“這的是人間天上,燒的是御賜名香,蓋的是那敕修的這廟堂。”后世因稱代祀為祀香、降香,或徑稱御香。如元代詩人張翥《送彭大年真人祀東海東岳東鎮》詩云:“御香分晻靄,佩玉響瑽瑢。”明代詩人蔣冕《送熊峰先生代祀孔林泰山》詩云:“御香夜焚晴嵐擁,神璧朝陳灝氣通。國祚綿延千萬壽,歸來獻頌達宸聰。”岱廟中為此專建有御香亭,明《泰山志》卷二載:“御香亭:在誠明堂后,凡朝廷遣使赍香于岳祠,先置于亭,擇吉而后奠神。”
清代除延續遣祭泰山之儀外,還新增以御香祭祀碧霞元君的制度。《岱覽》卷九《分覽·岱頂》載:“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赍香帛進謁以為常。御賜彝器爐鼎瓶琖,多晶玉金磁之寶。”又清嘉慶《泰山志》卷三《盛典紀》載:“歲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皇帝遣內侍御大臣一員進香。于十七日齋宿岱頂。十八日黎明,詣碧霞祠行禮。歲以為常。”清道光吳振棫《泰安道中見進香者口占三首》詩云“簫鼓龍亭云五色,萬人爭看御香來”后注云:“京師筆帖式送香供至省,復檄委丞倅赍送上山。”史錄中都特意提到“香”或“御香”。賜香之外,同時賜予的還有大量香器、香具。
考清代致祭之“御香”,系以“藏香”為之。如嘉慶十九年(1814年)五月二十七日,清仁宗以祈雨泰山獲應諭山東巡撫同興:“發去大藏香五枚,二號藏香五枚,同興即令劉清恭賚岱頂,恭賚大藏香一枚,虔誠祀謝。”(《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19冊、422頁)泰安知縣徐宗干《泰山雜記疊前韻》中《接香》云:“鳳扆珠旙捲,龍亭綵幔開。和鸞千里馬,天子進香來。”題下原注:“每歲四月,欽使頒香供至濟南府,于十五日中丞委員恭赍到境,敬設儀仗綵亭,郊外跪接。是年欽頒白磁龍文靶盌五件,繡花香旛四掛,大小藏香各十炷。”清光緒姚鵬圖《和胡廉訪(景桂)祀岱原韻》詩注:“歲以夏四月上旬遣內務府員一員赍藏香、銀尊。”——“藏香”指西藏所制之香,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所謂藏香,乃西藏所制。其味濃厚,得沉、檀、蕓、絳之全,每屆歲除,府第朱門,焚之徹夜。檐牙屋角,觸鼻芬芳,真香中之富貴者也。”所賜之香,要在四月十八日寅漏之時(凌晨三至五時),由敕使恭詣岱頂碧霞祠,代替皇帝親自焚燒,以表虔敬。如清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山東巡撫劉源灝上奏折稱:“臣于本月十六日,自省啟程,恭赍欽頒香供,前赴泰安府致祭泰山。先經附片奏聞。十七日行抵泰安府,登山齋宿。十八日寅刻,敬陳御香,恪恭行禮。”
俗傳藏香有護產之特異功效,《滇海虞衡志》云:“藏香出中甸,……滇中貴之,以為通神明:凡房幃產厄、天花危篤,焚此香即平安。”因此,碧霞祠內焚余御香,便成世人求取的至寶,徐宗于在《浴兒》詩中便寫及此俗:“待餔研寶墨,祈福染天香。”注云:“俗傳藏香催產,乞泰山香供所余,焚之果無災害。”文中所寫道出了泰山御香的神異色彩。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