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丨泰山:詩韻中的文化脊梁
□石東衛
泰山,五岳獨尊,橫亙于華夏大地,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集大成者。自上古起,泰山便被視為神山,承載著帝王封禪之禮,溝通天地,福澤萬民。古之帝王于此宣告受命于天,祈愿江山永固、國泰民安,那盛大莊嚴的儀式,為泰山披上了一層神秘而尊貴的皇家華服,使其在歲月長河中卓然獨立,地位尊崇無比。
圖片由即夢AI生成
泰山在詩人們的筆下,宛如一座永不枯竭的靈感寶庫,承載著千古情思。“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在《望岳》中,以一句疑問起筆,似久慕盛名后的驚嘆與探詢,緊接著“齊魯青未了”五個字,力重千鈞,將泰山綿延千里、橫跨齊魯大地的磅礴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杜甫心中,泰山是造化的寵兒,集天地之靈秀,巍峨高聳,仿若將昏曉切割,陰陽由此分明。當詩人登上泰山,層層云霧在胸間翻涌,極目遠眺,歸巢飛鳥漸入視野,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詩人對自身遠大抱負與崇高理想境界的堅定追求,激勵著世世代代的人為理想奮勇攀登。
詩仙李白筆下的泰山,充滿超凡脫俗的神韻。“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炎炎夏日,泰山巍峨聳立,山頂云霧繚繞,在李白的想象中,那云朵竟幻化成洶涌波濤,自東海奔騰而來,賦予泰山與云海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懷抱白鶴的魯客,向著泰山進發,白鶴在中國文化中象征高潔、祥瑞,它的出現,讓泰山仿若成為通往仙境的神秘門戶,充滿空靈、清幽的氣息。
圖片由即夢AI生成
魏晉時期,謝道韞以《泰山吟》獨樹一幟。“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身為女子,她以豪邁氣魄與細膩筆觸,勾勒出泰山的高大雄偉,以及山巖間空曠幽遠之處的靜謐深邃,讓我們從不同視角領略泰山的獨特魅力。
元時張養浩留下“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登山途中風云際會,仿若護送詩人邁向天關,登頂俯瞰群山,心中的喜悅與滿足溢于言表,這是泰山給予他的心靈慰藉與精神滋養,是人與自然在精神層面的深度交融。蘇軾的“岱宗已在眼,一往繼前躅”則飽含對泰山的向往與對先賢的崇敬,沿著前人的足跡前行,每一步都承載著對泰山精神內涵的探索與文化傳承的決心。
泰山在詩韻中,也承載著詩人對人生的哲思。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五》中寫道:“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借泰山闡述人生的哲理,泰山雖雄偉,但不應輕視微小之物,生命的長短并非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人們不必過度憂慮生死,應看淡世間的哀樂,以豁達之心面對人生。
劉禹錫的《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祈雨二十韻》“泰山沉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煙。今逢圣君欲封禪,神使陰兵來助戰。妖氣掃盡河水清,日觀杲杲卿云見。開元皇帝東封時,百神受職爭奔馳”則從另一個角度,以泰山為背景,描繪了時代的變遷與帝王封禪的盛景,泰山見證了社會的動蕩與安寧,也見證了帝王的威嚴與百神的朝拜,展現出泰山在歷史長河中與時代緊密相連的一面。
姚鼐在《登泰山記》中對泰山地理風貌的描寫“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以寫實之筆,勾勒出泰山的山水脈絡,山與水相互交織,剛柔并濟,共同構成了一幅宏大而細膩的山水畫卷。
泰山,絕非僅是一座土石相累之山,它是詩人們抒情言志的心靈寄托,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借泰山以明志,文人墨客以泰山為靈感源泉。它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迭,歲月的滄海桑田,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追求。它宛如一條堅韌不拔的脊梁,傲然挺立于華夏大地,撐起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浩瀚天空。在歷史的風雨洗禮中,泰山始終屹立不倒,那股動人心弦的文化魅力,如磁石般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去攀登,去感悟,去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一道永恒的亮麗風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