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快評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如何實現
2024年秋季,山東省沂源縣迎來450名特殊的中職新生。他們無需經歷高考,只需通過“中職3年+高職2年”的貫通培養,即可獲得大專文憑。前兩年集中完成專業基礎培養,后三年側重技能提升和產業對接,有望實現“當地培養、當地就業”。
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需要無數技能人才來支撐。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7%,技能型人才缺口高達2000萬。一邊是部分學生走出校門面臨就業難,“有人沒活干”;另一邊是不少制造業、服務業技能人才緊缺,“有活沒人干”。
培養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是重要一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職普融通,指向的是職業教育的痛點。社會上對于“職業教育是最后一條路”的成見仍然存在,導致不少青年不愿選擇職業教育。職普融通就是要打破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的壁壘,通過教學資源共享、培養成果互認、發展路徑互通等方式,既能滿足青年“二次選擇”的愿望,又能更好培養復合型人才,變“退路”為“出路”。
產教融合,指向的是職業教育的堵點。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擁有就業的底氣。然而,如今職業教育的一些課程與企業需求脫節,與產業發展錯拍。產教融合所做的就是打造校企育人共同體,實現企業入校園、產品入實訓、工程師入課堂,教師進車間、學生進工段、教學進現場,消除梗阻,有效鏈接,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更好掌握就業硬本領。
當然,職普融通的路并不好走。對于“主觀上不愿意融,客觀上不利于通”,要從根源上想法子,給資源、給通道、給學歷,讓職業教育更有尊嚴。
產教融合的路子也并不平坦。對于“學校熱、企業冷”等問題,要完善產教融合管理體制機制,以互利共贏思路暢通產學研合作鏈條,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這傳遞出鮮明的政策激勵導向。
有尊嚴、有出路,職業教育就更有奔頭。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張九龍 曾軻)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