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黨媒大聯動|具身智能,浙魯楚川湘組團出道
編者按:從春晚舞臺上的扭秧歌到街頭漫步,從家庭服務陪伴再到工廠里的“打螺絲”,這些越來越“聰明”的人形機器人讓人眼前一亮。作為未來產業的代表,“具身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攜手多家省媒開展“機器人pk賽”聯動報道,聚焦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為您帶來一場新質生產力的“成果展”。
大眾日報:好基因擁抱AI,機器人越長越聰明
“100米往返跑之后,緊接著穿針引線,以此來反映我們這臺工業機器人的工作模式,十分恰當。”3月5日,珞石(山東)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珞石機器人)車間,公司研發副總裁于文進首先向記者介紹了一款應用于光伏板插片轉運工序的一臺工業機器人。它能先一次性抓取100多塊硅片,然后再穩穩插進1毫米窄的縫隙中,保證脆度極高的硅片完好無損。
底層控制技術是機器人最核心的技術。珞石機器人以此起家,長期深耕,目前在售的50多款產品的優良性能均取決于公司的這一“基因”優勢。
“做實關鍵核心技術一直是我們秉承的發展理念。”于文進介紹,珞石機器人2015年從北京一處三室一廳的民房里起家。幾個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立志,要做就從機器人最核心的控制器做起,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艱苦的條件中潛心做研發。2018年,第一代控制器產品首次亮相就得到了行業認可。目前,企業研發的工業機器人,高速度和高精度媲美國際一線品牌,長期服務于法雷奧、特斯拉、比亞迪、小米等知名企業。
“創新是我們科技型企業的常態,如果一直跟著別人的步子走老路,遲早會被淘汰。”于文進表示。目前,公司在北京、東京、上海、深圳均設有機器人研發中心,研發人員80%以上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迄今為止已取得600余項國內外研發專利及科技大獎。
相比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具備安全可靠、靈活易用、部署快速等特點,可實現機器人與人在生產、制造與服務上真正融合在一起協同工作。“我們堅持自主研發,將關節力控技術引入工業機器人中,讓協作機器人的機械臂像人的胳膊一樣,從機械化的位置控制,實現了具備感知能力的力覺控制。”于文進說,如今,他們研發的xMate CR35系列柔性協作機器人負載能力提升至45kg,作業范圍最大可達2246mm,拓寬了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走進珞石機器人位于鄒城市的智能制造產業園,一臺機器人正在演示為電腦安裝USB插口。只見捏著細小部件的“手指”正柔順、絲滑地“認真”工作,不乏“斜著觸到孔,邊修正邊插入”“第一遍沒對準,調整后接著插”的人性化動作,讓人感覺機械臂植入了肌肉、長上了眼睛。
“這款協作機器人同時內置了力覺和視覺傳感器,更能勝任對精細化、靈活度和安全性要求高的工業場景。”于文進介紹。自2023年起,珞石機器人開始布局“機器人+AI”戰略,通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人具備更強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以提升生產線上毫米級乃至微米級的生產工藝。
近日,珞石全新具身智能雙臂機器人“小珞”首次面世。它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具身智能引擎、ChatGPT大模型訓練和智能視覺技術,具備了自主任務分解能力、實時決策能力和毫米級高精度操作性能。不僅能自主完成服務器機箱的CPU裝配、內存插拔、線束接口檢測與插拔等一系列精密操作,還支持煮面、拆快遞等復雜操作。
從單一執行到自主決策,機器人越“長”越聰明的密碼就在于硬核的底層控制技術以及AI技術的引入。“基于長期在底層技術上的深耕和‘機器人+AI’戰略的實施,我們不僅在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方面做到國內領先地位,還成為機器人領域為數不多的具備全棧機器人技術的企業。”于文進表示。當前,公司正全力擁抱AI,快速推出工業機械臂、協作機器人、復合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產品載體,結合深厚的場景know-how面向行業應用快速落地,從而推動實現國產機器人的彎道超車。
(大眾新聞記者 王浩奇 通訊員 楊思文 程旭輝)
延伸閱讀
山東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將其作為七大未來產業之一前瞻布局、重點培育。工信、財政、科技等部門制定支持舉措,濟南、青島等市積極布局推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實現良好開局。數據顯示,山東現擁有6家整機企業、162家關鍵零部件企業,位列全國“第一梯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我省均有布局,集聚了一批集設計、研發、制造于一體的初創企業,初步構建起濟南、青島“兩翼齊飛”,淄博、濰坊、煙臺、濟寧等“多點支撐”格局;研發能力持續提升,獲批建設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在運動控制、核心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部分前沿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據省人工智能協會測算,全省人形機器人產業2023年實現產值3億元左右,2024年達到4.1億元、同比增長36.7%,預計2025年產值將突破5.6億元。
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了解到,依托濟南-青島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優勢,立足兩市機器人產業良好基礎。下一步,山東將重點聚焦通用整機制造、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領域,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人形機器人“鏈主”企業集聚,打造“人形機器人整機+海量場景+制造業應用”產業發展高地。同時,立足各地特色和零部件制造優勢,培育發展一批人形機器人生產組裝、維修服務等環節優質企業,通過區域協同和企業聯動形成差異互補和錯位競爭優勢。
(大眾新聞記者付玉婷)
潮新聞:“腦機接口”加速“接入”生活
強腦科技的展示廳內,00后小伙周鍵用智能仿生手彈奏起鋼琴曲《大魚》,左手和弦,右手旋律,每根手指在琴鍵上靈活跳動,演奏出動人的樂曲。
周鍵12歲時因意外截肢。2022年,他偶然了解到智能仿生手,參與到強腦科技研發產品的測試體驗中來。經過與智能仿生手的不斷磨合,他就像“鋼鐵俠”一般,可以酷酷地打球、攀巖、彈鋼琴。
(彈鋼琴 受訪者供圖)
穿戴在他右肢上的智能仿生手,整體框架為鋁合金,能精準捕捉他手臂的肌肉電、神經電信號,將意念轉化為動作。“兩年前開始學習電子琴,終于能重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周鍵的眼中閃爍著新生的光芒。
這樣的奇跡源于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腦科技”)的核心技術——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不同于需開顱植入芯片的“侵入式”方案,該技術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與算法,從皮膚表面采集微弱肌肉與神經信號,解碼后驅動仿生設備。
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曾表示:“僅電極材料的研發就迭代上千次,甚至為優化信號采集,我們做實驗時,需要在頭發上抹一種導電膠,研究非侵入式腦電采集的情況,因此要不停地測試,一年洗頭800多次。”團隊日夜鉆研,最終成功研發出和濕電極導電效果一樣的干電極傳感材料,為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強腦科技的智能仿生手已實現量產,價格僅為國外同類型產品的1/5至1/7。同時,通過與各地殘聯、基金會合作,以極低甚至免費的價格,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智能仿生手、仿生腿。
技術的溫度不止于此。在2024年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火炬手徐佳玲用智能仿生手點燃主火炬,向世界展現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孤獨癥兒童通過“開星果”腦機訓練系統,逐步打開社交溝通的窗口……
強腦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錦介紹,圍繞智能機械假肢、神經電子消費、智能康復已實現多款產品商業化落地。在去年廣交會上,強腦科技作為新質生產力典型代表,向全球展示中國前沿腦機接口技術創新實力和應用轉化成果,以科技創新打開國際市場大門。
強腦科技的騰飛,離不開杭州“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的托舉。
時間回溯至2018年,杭州未來科技城招商團飛越萬里,在波士頓一間地下室找到尚處雛形的強腦團隊。“當時大家對這種技術都不熟悉,但來自杭州的考察團不僅認可我們的技術團隊,還承諾‘一企一策’支持,這種前瞻性讓我們毅然回國。”何熙昱錦感慨道。
落地后,杭州的“一站式服務”迅速兌現——工商注冊“一對一”指導、房租補貼、研發資金支持、知識產權保護……2020年,智能仿生手實現量產;2022年,智能仿生手獲美國FDA認證,2023年,智能仿生手在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驚艷亮相,這是一次由腦機接口智能仿生手在國際體育賽事上點燃主火炬。
與此同時,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杭州市組建3000億元基金集群,西湖大學科創基金等機構向強腦科技注資。良渚實驗室、浙江大學腦機融合中心等平臺提供科研支撐,形成“產學研醫”協同創新網絡。
正如韓璧丞所言:“在杭州,政府不是旁觀者,而是與我們共克技術難關的戰友。”
杭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曾表示:“杭州將堅定不移推進創新活力之城建設,在2025年重點打造‘三個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首選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財力再緊張,也不能去壓減科技投入,讓創新始終成為杭州的城市氣質。”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腦機接口企業在杭州這片勃發的創業熱土上,以破土之勢迅速崛起,并且逐步壯大,走向國際舞臺。一條涵蓋上下游關鍵領域的產業鏈,已經初具雛形。
“未來5到10年,腦機產品數量或將超越手機。”何熙昱錦展望道。強腦科技正研發新一代仿生手,指尖傳感器可感知溫度與壓力,實現“握手知冷暖”;同時布局教育、心理健康等領域,讓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科技的溫度照亮每個平凡人生,這座城市的創新傳奇,才剛剛開始。
(潮新聞記者 俞倩瑋 鄒宸)
湖北日報:人形機器人崛起湖北方陣
2月25日,在位于武漢的咖啡連鎖品牌“NOWORRY COFFEE”里,一臺機器人倒好咖啡并遞到顧客手上——這是武漢大學人形機器人“天問”來店里“實習”了。
時間回到20天前。2月5日,“勞動者”“荊楚”“神農”“天問”“楚寶”等10款“楚才”人形機器人在武漢洪山禮堂組團“開工”,“天問”握話筒、遞話筒并同步語音交流的場景受到大眾關注。
去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超前戰略謀篇布局,組織省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進行科研攻關。“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分別由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丁漢院士團隊,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以及武漢光谷華匯黃強教授團隊研發。
湖北人形機器人組團亮相
“勞動者”系列由陳學東院士團隊與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攜手研發,身高1.8米、體重95公斤,雙臂強壯有力、能舉起百斤重物。
“荊楚”人形機器人由丁漢院士團隊研制,能夠實現視、聽、觸等多模態融合感知和表情交互,通過3D面部掃描和面部建模技術,還能定制形象,高度模仿人類相貌。團隊研發的另一款“神農”機器人,則能夠在多種復雜的地面自適應行走,在受到外部推拉擾動情況下仍能保持穩定,運動控制能力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走、跑、跳、摔、滾、爬,武漢光谷華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楚寶”系列人形機器人采用了自主研發的關節,在意外摔倒后,能夠自主調整姿態并重新站起,繼續前進執行任務。團隊借鑒了航空航天領域的經驗,在研制中采用新型材料,有效解決了強度問題。
能握手、會遞話筒,劉勝院士團隊研制的人形機器人“天問”有38個自由度,其“靈巧手”的自由度就高達7個,能單手抓握蘋果。目前,“天問”的核心零部件實現了80%的“鄂研鄂產”。
從無到有,7個月創造奇跡
近兩年,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顛覆性產品,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2024年3月,湖北出臺人形機器人突破工程相關文件。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楚才”人形機器人突破研發工程,決定組織省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揭榜掛帥,搶占人形機器人賽道。突破工程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與責任書,確定到2024年底力爭3款機器人亮相。
湖北省發改委根據有關工作部署,會同省財政廳、科技廳、工信廳等持續推進人形機器人技術攻關、同步產業化、生態培育等工作。多方力量匯聚成合力,政府、科技人員與企業實現雙向奔赴。湖北營造的良好產業生態,也吸引北京理工大學黃強團隊來鄂創辦武漢光谷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僅僅2個月,推出“楚寶”人形機器人。
僅僅7個月,湖北人形機器人實現從0到1、從無到有,創造了國內少有的時間短、見效快的研發經驗。
以用為導向,產業化今年落地
近年來,湖北大力推進以用為導向的科研轉化路徑。湖北人形機器人布局伊始,就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光谷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四個研發團隊中,有兩個一開始就有企業直接介入,實現科技與應用場景無縫對接。
“雙方強強聯合,有效縮短了研發周期。”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少華稱,陳學東團隊擁有人形機器人的前沿技術,格藍若公司則在電力領域深耕多年,敏銳地捕捉到了偏遠地區電力運維中“以機代人”的迫切需求。今年底,“勞動者”將投向變電站巡檢—運維場景進行試點應用。
“楚寶”研發團隊負責人黃強介紹,“楚寶”系列人形機器人未來主要面向公共安全、特種作業,如邊防巡邏、消防救災等領域,完成一些高風險、高難度的任務,今年將小批量投入生產應用。
“天問”的研發則緊盯未來養老、醫療等服務業的需求,并針對家庭、工廠、超市等取代人力搬運重物等商業服務運用場景進行開發。目前,已經有超市、餐飲企業謀求合作,讓“天問”盡早應用到終端。
“神農”和“荊楚”有望結成“暖心搭子”,既能服務于智慧醫療,配送、分揀藥物,搬運醫療器械,又能在病房提供服務和陪護。
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楚才”大軍將邁向更高、更強、更先進。
(湖北日報記者 文俊)
湖南日報:湖南首臺人形機器人“湘江1號”問世
在長沙市開福區,走進湖南超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展廳可以看到,一臺機身雪白的人形機器人正嫻熟地彈奏著鋼琴曲。
這臺名為“湘江1號”的湖南首臺人形機器人,于今年1月18日正式問世。從端茶送水到攙扶病患,從健康咨詢到情感陪伴,“湘江1號”有著高度擬人化的設計與智能化服務,是“科技+醫療”的嶄新成果。
功能與應用:健康陪護,覆蓋多元場景
“湘江1號”的研發初衷,是應對我國老齡化加劇與醫療服務需求增長的現實挑戰。湖南超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湘江介紹,該機器人專為健康陪護場景設計,可廣泛應用于家庭、醫院、養老機構等場景。
其功能覆蓋三大核心領域:基礎生活輔助,如端茶送水、整理桌面、推輪椅等日常服務,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健康管理,機器人內置醫療大模型,支持問診咨詢、用藥提醒、健康預警等功能;情感交互,機器人可通過對話、講故事、講笑話等,為老年人和兒童提供情感慰藉。
與市場上其他機器人相比,“湘江1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技術路徑的差異化。“我們聚焦專用化、輕量化、國產化,讓機器人更‘接地氣’。”肖湘江表示。
據介紹,針對人形機器人“怕摔”的行業難題,研發團隊通過結構優化與新材料應用,大幅提升抗沖擊性能,為商業化落地奠定基礎。此外,“湘江1號”從操作系統、芯片到傳感器,實現全鏈條自主可控,確保數據安全與系統穩定。
智能化升級:DeepSeek大模型賦能“類人交互”
今年2月,“湘江1號”完成與國內頂尖語言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迎來首次智能化升級。這一融合讓機器人從“功能型”向“智慧型”躍遷。
“湘江,我口渴了”“湘江,講個笑話活躍下氣氛”……技術人員模擬老年人和“湘江1號”對話,有意發出復雜的指令、含糊的表達,以此鍛煉它迅速準確理解的能力,讓人與機器之間的語音交互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
“借助DeepSeek龐大的知識庫,‘湘江1號’變得更像人了。”肖湘江表示,DeepSeek讓人形機器人在語義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上都得到顯著提升。
在對話交互過程中,“湘江1號”能夠依據對話場景和上下文語境,精準判斷用戶需求,實現多輪連貫對話。同時,還能根據用戶反饋實時調整回答策略,提供更貼合用戶需求的服務。這種對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使得“湘江1號”在與用戶的交互中更加自然流暢,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肖湘江舉例稱,在養老院場景中,升級后的機器人可協助掛號引導、健康數據監測;在家庭場景中,則化身“跨代際橋梁”,通過互動來促進家庭成員情感交流。
市場前景:三年內成本降至10萬元,加速普惠化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價格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肖湘江透露,公司計劃三年內將單臺成本從目前的數十萬元降至10萬元,并通過批量生產加速市場普及。“未來,機器人將像家電產品一樣進入普通家庭,成為健康管理的‘標配’。”
這一目標的底氣源于技術迭代與產業鏈協同。一方面,國產化降低了核心部件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與湘江實驗室等機構合作,持續優化算法與制造工藝。
業內分析指出,若成本控制目標實現,人形機器人有望在養老、醫療等領域創造千億級市場空間。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2.8億,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巨大。同時,基層醫療服務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突出。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將有效緩解這些矛盾。
肖湘江表示,超能機器人將持續深耕“科技向善”理念,計劃于2027年實現“湘江1號”小批量試產,并探索與社區、醫院共建智慧服務生態。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四川日報:搶占“新風口”,四川搶抓人形機器人
69天,完成人形機器人產品從草圖設計到整機組裝。這是成立僅幾個月的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交出的一份答卷。
不久前的新品發布會上,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公司推出人形機器人產品——“天行者一號”。它身高165厘米、體重約50千克,是四川首臺全尺寸、直立行走商業化人形機器人。具身人形機器人公司負責人馮振宇介紹,該產品計劃于2025年推動量產,后續將“入職”制造企業,發揮雙手搬運、靈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運動能力。
馮振宇曾先后從事輪式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研究,但這些都不是他理想中的機器人。“我們想做的機器人,是像《星球大戰》中‘C-3PO’那樣,能夠聽懂人、理解人的機器人,擁有和人類一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執行不同場景下任務的能力。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道。”
要把電影中的“橋段”變為現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工智能的發展,讓馮振宇看到了希望。
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公司辦公室內,工程師正通過自研算法調試“天行者一號”的“小腦”,提升它對任務的執行能力。
“過去的機器人往往是單一場景下執行單一任務,現在它面臨的可能是多場景多任務。對機器人的智能小腦、空間智能感知認知、通用智能大腦的訓練,將提升其對多任務的處理能力,讓人形機器人更‘懂’人。”馮振宇說。
除“懂”人外,還得“像”人。過去,有人問過馮振宇一個問題:人形機器人一定要做得像人么?這讓他思考了很久。
“如果說簡單幾個特定的場景,‘像不像人’這個問題并不重要,但如果要在復雜的環境下作業,考驗的則是上肢的操作能力和下肢的移動能力。”馮振宇說,為讓機器人能流暢運動,他們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等機構,突破關節等支撐運動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為人形機器人打造“四肢”和“肌肉”。“它們不僅要爆發力強,還很輕巧,未來可以應用于服務、家庭等領域。”
目前,“天行者一號”已實現直立行走。下一步,還要讓它跑起來、跳起來。可以預見的是,不只是“天行者一號”,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人形機器人在四川加速“跑”起來。
“四川造”人形機器人何時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少受訪者提到,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突破三道關卡。
首先是硬件關。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只側重于一個“技能點”不同,人形機器人被要求具有“知形合一”的綜合能力,復雜程度遠超一般機器人,需要的核心零件非常多。
馮振宇以自身的研發,人形機器人制造工業十分復雜,對于關節的軸承、齒輪等都有很高的加工精度,一點點誤差都可能導致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失準和反饋失效。“此外,這些關節還要經受長時間、高強度的運行,對材料選擇、裝配工藝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其次是大腦關。機器人有了軀體之后,如何蛻變成具身智能,需要給它安上“大腦”,這賦予了機器人聽、說、看的功能,“只有采集更多的數據對機器人訓練,機器人動作才會更精準。”天鏈機器人(成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最后是資金關。不管是自己研發硬件、用AI訓練機器人的“大腦”,還是上機器人“小腦”——芯片等的研發……人形機器人中心的初期都注定“燒腦”“燒錢”。
該如何破局?這需要政府、企業、市場協同發力,打造優質高效的“人形機器人生態”,讓產業更好地成長。
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四川將支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以平臺為依托,吸引集聚上下游高校院所和企業創新資源,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格局,同時,還將持續推動機器人企業集群發展,指導成都、綿陽加大對機器人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川觀新聞記者 高杲)
聯動媒體: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潮新聞、湖北日報、湖南日報、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記者:
大眾新聞記者 郭由 修從濤 王浩奇 付玉婷
潮新聞記者 俞倩瑋 鄒宸
湖北日報記者 文俊
湖南日報記者 謝卓芳
四川日報·川觀新聞記者 高杲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