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幾年縮短至3到5年,黑科技改寫小麥育種“時間密碼”
“株高67厘米,穗數24個。”2月17日,在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的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豐種業”)陽光溫室大棚內,科研人員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他們將測量完株高的小麥,趁其仍翠綠時連根拔起,仔細數清穗粒數,隨后用繩子把每個品系的小麥系好,倒掛放置。
禾豐種業科研助理李文雅告訴記者,在2017年之前,公司一直采用傳統育種方式。在大田里,一年僅能種植一茬小麥。每年10月播種,到來年6月才能收獲,后續還要歷經雜交組合配制、田間人工選擇、鑒定品比、區域試驗等多個復雜周期,往往需要十幾年時間,才能成功育成一個優秀品種。
為了突破這一育種瓶頸,縮短育種進程,禾豐種業開啟了持續探索之路。2017年,禾豐種業投資300余萬元,建成了建筑面積400余平方米的智能日光玻璃溫室,實現了冬季小麥加代育種。2023年,又一座智能冷室拔地而起。這座冷室借助空調制冷技術,精準調控溫度,為小麥在高溫天氣下進行加代創造了適宜條件。
隨著設施設備的不斷升級完善,溫室內的溫度控制愈發精準。冷室面積也從最初的20平方米逐步擴大到100平方米。如今,通過溫室與冷室的交替運用,禾豐種業的育種進程實現了重大飛躍,一年能收獲四代小麥,育種時間大幅縮短至3到5年。
日前,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在陽光溫室大棚里收獲小麥。
此次溫室內收獲的40余個小麥品系,便是“冷”“熱”加代技術的成果結晶。李文雅介紹,這些小麥是去年5月雜交、加代獲得的冬小麥新品系。“小麥變黃只是自然衰老的表現,現在收獲的小麥外觀雖綠,但籽粒其實已經成熟,能夠提取有效結果了。”她解釋道。收獲后將其倒掛于溫室內,能讓根莖里殘留的營養回流到籽粒中,促進籽粒進一步成熟。后續,科研人員會對小麥進行烘干、考種,再安排復種。
在禾豐種業的試驗田里,符合育種目標的小麥品系正被科研人員小心翼翼地一粒粒種入大田。禾豐種業科研助理劉錫建介紹,經過溫室內兩次加代,這些小麥品系首次在大田種植。考慮到2月地溫較低,科研人員特意為小麥覆蓋上地膜,“蓋地膜一方面能起到保溫作用,讓小麥更快出芽;另一方面還能保持土壤水分,預計覆蓋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揭膜了。”
此次種下的小麥,其成熟時間與正常種植的冬小麥相近。再次收獲時,便完成了第三次加代育種的關鍵過程。“我們這一批的主要育種目標是培育高產、穩產且優質的小麥新品種。”劉錫建希望,通過高效育種,培育出更多高產優質種子,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助力農民豐收,推動農業增效。
如今,通過科技賦能,禾豐種業的小麥育種加代工作已連續開展了7年。最早通過加代選育出的新品系,如今已進入生產試驗的最后一年,距離投入市場,又近了一步。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劉磊 通訊員 孫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