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山灌區到大寺河治理 “小工程”織就山東大水網
2月下旬,春節假期剛過不久,位于濟南市平陰縣的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擴建項目迎來了推進的關鍵期,整體項目計劃于2026年11月底前建設完成。
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為什么要連通?又因何而擴建?對于山東水網整體建設有什么意義?
帶著一系列問題,2月19日,海報新聞記者跟隨水利部宣教中心組織的采訪隊伍,來到了濟南市平陰縣。
送黃河水上南水北調“高速路”
田山灌區是黃河下游集抗旱、排澇、供水為一體的大型電力引黃排灌工程,也是全國現有的大型灌區之一,工程于1968年開建,1971年建成運行,設計灌溉面積31.7萬畝,同時承擔著平陰縣城錦水河流域57平方公里的排澇任務,最大排澇能力達12m3/s。
“田山灌區建成以后,徹底解決了平陰、肥城兩地靠天吃飯的問題。而且在上世紀60年代物資匱乏、生產力不足的條件下,僅用三年時間就建成了這樣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也是山東兒女精神和智慧的象征。”濟南市水利工程服務中心(田山引黃供水服務處)副處長高博介紹道。
田山灌區建成五十多年來,隨著工程設施的改造,功能逐步得到提升,服務范圍也不斷擴展。2013年與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骨干工程進行了連通,實現了向濟南、膠東地區供水的目標。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通過將兩個水利工程連通的方式,打通了黃河水與“南水”的連接通道。
濟南市水利工程服務中心綜合處處長唐瑞欽用一個生動的比喻為記者解釋了連通工程的運行機制。“如果把南水北調東線的濟平干渠比喻成一條輸水的高速路,那么連通工程就像是在高速路上開了一個入口,讓黃河水在田山灌區這里上高速,從濟南市區或者膠東地區下高速,實現向這些地區的供水。”
這也就是所謂的“借道”,連通工程為田山灌區擴展外部供水空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正式成為濟南市乃至山東省的戰略水源地。
然而,能讓黃河水借道“上高速”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連通工程建得好,黃河水的水質也是很關鍵的因素。一般來講,黃河水含沙量大,又由于流經人口密集和工業發達地區,水質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南水北調對于水質的要求很高,它只能往外供水,想要往里進水是非常困難的,水質必須要達到標準。”唐瑞欽告訴記者。
田山灌區取水口上游300公里內沒有大型城市,加之黃河泥沙本身具有吸附雜質、沉降自凈的特性,田山引水沉沙后的水質接近二類水標準。且田山引黃工程的取水口位于黃河“L”型段的直角轉彎處,取水口前預留石灰巖攔沙坎,取水口黃河泥沙含量只有正常含量的二分之一左右。正是因為水質的優勢,才得以讓黃河水走上南水北調干線的“高速路”。
田山灌區取水口前的天然石灰巖攔沙坎
記者在田山灌區取水口前看到,一道石灰巖攔沙坎如魚脊一般躍然水面之上。據高博介紹,由田山灌區一級泵站取到的黃河水進入灌區內的沉沙池。“隨著沉沙池寬度的增加,水的流速降低,攜沙能力也會下降,水也就越來越清。然后再通過連通工程,進入到濟平干渠。”
如今,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擴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供水能力擴大,目標是由現有的12m3/s提升到灌區最大引水能力24m3/s,同時灌區工程的排澇能力也將由12m3/s擴大到30m3/s。
擴建項目已列入山東省和濟南市的“十四五”重點水利工程,總投資2.9億元。2024年5月17日,項目正式開工,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沉沙池改建、新建排澇泵站以及輸水沿線部分水閘、橋梁的改擴建等,計劃于2026年11月底前建設完成。
小工程匯聚大水網
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建成后,使灌區融入濟南市乃至山東全省的大水網格局,成為可以服務山東中東部地區的重要戰略備用水源。
“連通工程對于山東整體的水網建設來說是個小工程,但這個小工程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這一個個小工程才串聯起山東的大水網。”唐瑞欽感嘆道。
小工程匯聚起大水網。2月18日,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的大寺河橋上,濟南市城鄉水務局二級巡視員王傳成也向記者強調了這一點。
“大寺河是濟南市水網建設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在現場就可以看到,水面并不大。但是這條河的治理對于起步區來說很關鍵。”
大寺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航拍圖
大寺河發源于黃河北岸,匯入徒駭河,是濟南市“五橫十縱”水網布局的“十縱”骨干河道之一,也是起步區重要的排水骨干河道。
據王傳成介紹,現階段起步區以農田村莊為主,進行大面積開發建設后,對當地排水產生較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寺河作為起步區的排澇河道,部分河道淤積嚴重、河道較窄,不能滿足片區規劃的排澇標準。并且河道生態體系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環境較差,因此對大寺河進行生態治理、提升河道防洪排澇能力,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記者了解到,大寺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已于2024年9月啟動,主要建設內容包括7.1公里河道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新建橋梁、防汛路等。通過綜合治理,大寺河的防洪能力將由現狀的20年一遇提升至規劃的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河道生態環境也將得到優化。
正如王傳成所言,大寺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雖為水網建設中的一個小環節,但正是這些星羅棋布的水利工程,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覆蓋全山東省的龐大水網。
2月17日,在濟南舉辦的2025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項目推介會(以下簡稱“推介會”)上公布了一組山東水利數據:近幾年,山東謀劃實施了一批戰略性重大水網工程,省級水網長度突破7100公里,輸水能力達到125億立方米,覆蓋范圍達到86%;系統推進徒駭河等11條骨干河道治理,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長度651公里,實施125座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5級以上堤防達標率提升到88%。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山東現代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根據全省自然河湖分布、水資源稟賦、國民經濟布局、現狀水利工程等情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形成“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的省級水網總體格局。
從點到線、連線成面,山東全省16市、所有縣(市、區)全部完成水網規劃編制,7個市級、10個縣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引領帶動,省市縣三級水網統籌實施、有序銜接、循環暢通。一張“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暢通、調控有序”的現代水網日漸清晰。
記者了解到,推介會現場推介了防洪提升、供水保障、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三大類項目100個,總投資1303億元;簽約項目40個,投資額380億元。未來一段時期,山東水利將持續保持“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五五”期間至少完成投資4000億元,現代水網建設的攻堅號持續響徹齊魯大地。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