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溫度”共振 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綠色動能”
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環境之“優”促發展之“進”,近年來我市環環走心,在嚴把項目環評審批準入關、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的同時,持續優化助企服務,加強生態環境要素保障,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營商環境持續提升。去年以來,我市完成86個省級重點項目、97個市級重點項目環評保障工作,實現重點項目環境要素應保盡保,大力推行差異化執法,開展非現場檢查1653家次,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干擾,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
環評審批“加速度” 助力項目“加速跑”
環評不僅是環境管理的“橋頭堡”,也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
“環評報告送審后僅一周就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排污許可證也很快拿到手,為我們節約了大量時間,這下可以加快建設、放心生產了。”山東亞榮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說。
為進一步擴大產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山東亞榮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計劃新上年產1萬噸的TDCPP阻燃劑項目,市生態環境局全程主動幫扶,在環評審批報告編制、總量指標調劑保障、排污許可證編制審核等環節細致指導,幫助企業在最短時間內順利通過了環評審批手續。
“每份環評報告背后,都是一個事關生態環境安全的建設項目。通過環評審批,可以提前預測項目可能存在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要求建設單位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從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戴先鋒說。
去年6月份,市生態環境局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深化環評制度改革。“我們將省市縣699個重點項目納入重點服務項目庫,市縣聯動‘一對一’幫扶,各項目的專家評審通過率不斷提升,環評辦結率達到100%。在辦理中,實行邊審查邊審批,邊公示邊審批,破解了環評修改影響進度的難題,進一步縮短審批時間,幫助企業及早取得環評批復。”市生態環境局生態保護科科長張長青說。
探索創新,先行先試,泰安高新區獲批省級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試點。如今在高新區省級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園區內,告知承諾審批、環評降級管理、豁免環評、打捆審批、調整總量前置等各項改革正加快探索落地,目前已有5個項目實現了“環評告知承諾制”試點審批,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不經評估、審查,直接出具批復意見,將法定的30日審批時限壓縮到不超過2個工作日;13個光伏發電項目實行環評豁免管理,不再需要辦理環評登記表備案手續;1個項目實行降級審批,將環評報告書降低為報告表,大大減少環評報告編制時間及編制費用,既縮短審批時限,又減輕了企業經濟負擔。
建立可替代總量“指標池”算好污染物排放總量“一本賬”
企業生產便伴隨著污染物地排放,如何高效配置有限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成為保障重大項目、優質項目落地的重要一環。
252千伏智能化GIS絕緣拉桿是高壓開關的關鍵零部件之一,也是魯能智能輸變電制造基地項目中的重要產線。然而,在項目建設之初,公司面臨著污染物排放指標不足,無法上線新項目的難題。得知該情況后,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生態環境局泰山分局第一時間想辦法、出主意,最終通過深挖企業內部減排潛力,將老公司關停噴漆房的削減量全部調劑給新項目,通過企業內部調劑,明確魯能項目替代源,解決了總量缺口問題,保障了重點項目總量需求。
“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圍繞合理和高效兩個關鍵詞,我們通過挖潛與擴容并重、增產與減污并舉,以‘有解思維’不斷創新環境要素保障機制,多角度破題。”戴先鋒說。
算好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一本賬”,我市積極指導企業開展污染減排工作,深挖企業內部減排潛力,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內部協調,同時統籌各縣(市、區)的減排削減量,建立全市范圍內的可替代總量“指標池”,用于支持全市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并允許企業優先從擬關停的現有企業、設施或者治理項目形成的污染物削減量中預支,污染物減排方案于新項目投產前完成,確保項目建設不受總量指標影響。
2024年,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為297個新建項目辦理污染物排放總量確認手續。為解決總量替代指標不足問題,我市還探索開展了總量指標跨市協商調劑使用,經與棗莊市生態環境局多次對接,開展棗莊市氮氧化物和我市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指標跨市協商調劑使用,解決了泰安市遠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30萬噸功能紙基及輔助材料建設項目替代來源不足的問題。
非現場執法“無事不擾” 高科技監管“無處不在”
企業既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既牢牢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又保障企業生產順暢無阻,“無事不擾”與“有案必查”這對看似矛盾的難題,在非現場執法下迎刃而解。
市生態環境局推行“服務式執法”,探索“差異化執法”,積極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于納入清單的企業,在無信訪舉報、排污超標時,采取查閱自動監控、視頻監控、智慧電表等非現場監管方式,減少或免予現場執法檢查。同時,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對突出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將企業環境違法違規信息及時錄入“山東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管理系統”,通過信用分級分類管理,督促企業及時改正環境違法行為。
“無事不擾”不等于當“甩手掌柜”,科技手段讓監管“無處不在”。由大氣污染熱點網格監管系統、多參數監測微觀站、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等組成的全方位高密度大氣監測網絡,高效精準監測大氣污染;用電監控、無人機、走航車等非現場執法手段,最大程度減少企業負擔……以“智”促“治”,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自動監控監測能力及網絡建設,具備了對環境空氣質量、跨界河流斷面、飲用水源地水質等環境質量狀況以及重點監管企業、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情況的24小時連續監控能力,每年提供自動監測數據2000余萬個,進一步優化監管模式。全市生態環境領域非現場執法比例已達到47%,1377家企業已安裝用電監控,安裝點位6116個,高科技的環境監管手段正為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李皓若 審核 聶艷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