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下時評丨繪好“春耕圖” 孕育“豐收景”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氣溫回暖之際,春耕備播的關鍵時期已然來臨。在泰安的廣袤田野間,翻整農田的機器轟鳴作響,通渠引水的水流潺潺流淌,灌溉澆地的水花四濺,運輸農資的車輛往來穿梭,處處洋溢著忙碌的氣息。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天播下的,不僅是稻麥黍粟的種子,更是農林牧漁蓬勃發展的希望,是鄉村振興宏偉藍圖的開篇之筆。扎實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政策引領,夯實春耕“壓艙石”。春耕生產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農民種植積極性的充分調動。“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對于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可動搖,任何時候都不容輕視與削弱。因此必須深刻認識到抓好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科學合理地安排種植結構,全力確保春播面積。同時,要切實落實好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等惠農政策,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物資保障,筑牢春耕“基礎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形象地說明了農資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面對春耕期間旺盛的物資需求,確保農資供應的“第一關口”暢通無阻至關重要,特別是應切實做好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儲備和調劑工作,保障充足供應。春節期間,中農聯合在泰安的生產基地一片繁忙景象——作為農資保供“國家隊”一員,中農聯合日均30萬件的貨源儲備,讓農民能夠及時購買到所需農資,為春耕生產筑牢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對農資經營業戶展開拉網式檢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有效凈化了農資市場環境,讓農民用上放心農資。
科技賦能,點燃春耕“新引擎”。如今,智能農機、精準農業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已成為田間地頭的主角。農業生產模式搭乘“科技快車”,實現了從傳統的“人扛牛拉”向現代化“機器耕種”的跨越,“汗水農業”正加速向“智慧農業”轉變。加強科技手段在春耕生產中的應用,能夠讓農事操作更加精準、高效、智能。2025年2月6日,泰安市農業農村局發布《2025年泰安市春季蔬菜生產管理技術指導意見》,從春季日光溫室蔬菜、早春拱棚蔬菜、春季露地蔬菜生產管理以及災害性天氣應對措施等方面,為農戶提供了詳細、專業的技術指導,助力農民科學開展春耕生產。
“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讓我們以春耕備播為新的起點,攜手并肩,在廣袤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種子,用辛勤的汗水和無窮的智慧澆灌出豐收的碩果,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奮斗。
文:陌語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