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奏響新“粵”章
問:廣東如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如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面對這一時代之問,廣東的回答鏗鏘有力: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堅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舉,大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回首過往,廣東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方面成績斐然,通過一系列重大舉措,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新質生產力培育等多維度實現突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八年居全國首位,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由“大”至“強”,廣東,很有底氣。
戰略科技力量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源頭自有活水來。廣東全力打造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我們(廣州實驗室)研發出來的藥物、技術和器械,一定要做到將科研成果向產品應用進行推廣,將先進技術向基層推廣,普惠廣大人民群眾。”“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這樣說。
廣州實驗室建立以“雙轉化 雙推廣”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力爭通過基礎研究向臨床研究、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轉化,形成可向市場、基層推廣的診治防技術和產品。生物醫學大數據操作系統、超快速qPCR擴增儀、普羅仙安(甲苯磺酰胺注射液)、首臺國產商業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涌現。
廣東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布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初步形成了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以省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為支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目前,在粵布局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0個,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領域為主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此外,廣東大力提升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
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
在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堅上,廣東的戰略布局成效顯著。
“廣東強芯”“璀璨行動”等重大工程穩步推進,針對重點產業鏈的短板與長板精準發力,使得產業技術自主可控進程加速。鯤鵬、鴻蒙自主生態的規模化應用,以及國產EDA軟件、集成電路檢測設備的階段性成果,彰顯了廣東在關鍵技術領域從追趕到突破的蛻變。
同時,工業軟件在龍頭企業的試點應用和軟件企業的大量落地,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筑牢根基。首臺G4.5高分辨率OLED噴墨打印機成套裝備樣機的成功研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全面實施,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布局量子科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前沿領域,不僅助力“根技術”突破,更在國際科研舞臺上嶄露頭角,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便是有力證明。
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爭先
在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上,廣東展現出了清晰的戰略思路。
傳統產業升級進程中,數字化“鏈式改造”經驗在全國推廣,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廣東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成績卓著。AI芯片、底層框架等標志性成果頻出,助力廣東人工智能產業位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突破,連續七年支撐產業規模全國領先。
而在未來產業培育上,廣東更是目光長遠。生物產業中高端臺式彩超的研制成功打破歐美技術壟斷,深圳在合成生物領域的先行先試,新型儲能領域取得的國內領先技術成果,均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搶占了先機。
新招實招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賦能
科技成果轉化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
2024年,《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年)》出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國內首個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兩辦”名義出臺的聚焦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
廣東還印發了《廣東省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這些具體舉措,與《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一脈相承,是廣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系列有益探索的總結升華。
同時,廣東加快落實“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實施企業“補投貸”聯動后補助,推廣“廣東科企支持貸”等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屬融資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關鍵技術領域和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廣東更是明確提出推動創業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科技企業信貸余額預計超2.7萬億元。
攜手港澳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定位。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不斷健全粵港澳科技合作工作機制,扎實推進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廣東省實驗室等數十個科技創新載體已陸續落地并投入使用;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形成集群之勢……借助這些大裝置和實驗平臺,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在“家門口”就能開展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同時,推動8家港澳高校參與建設34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6所港澳高校在粵參與共建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24年,粵港澳三地政府首次共同主辦大灣區科學論壇,有效提升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廣東不斷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全省實施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項目超3000項,與外國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超350個,吸引外資跨國公司在粵設立研發中心380多家。
展望
“把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廣東將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圍繞量子科技、腦機接口、高端科學儀器、具身智能、6G等領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技術攻關,為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提供動力源泉,在實踐上持續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道路。
羊城晚報記者 林桂炎 梁喻 攝
羊城晚報記者 李鋼 豐西西 黎秋玲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