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丨鄭大進《登岱四首》詩刻
□宗世強
清乾隆年間名臣鄭大進所作的《登岱四首》詩,嵌刻于天階坊西紅門宮東墻之上,詩文中有作者自注。詩為:
一
岳麓晨鐘急漏催,殘燈隱隱傍云隈。
天門日出光潛達,水洞簾寒曉未開。
楓入晴嵐深著色,濤生松壑乍聞雷。
散花別有修真處,(□□極頂□飄移時)
靈液風前切溯洄。(欲游后石塢不果)
二
落木蕭蕭余素秋,峰回走馬索添裘。
(□回馬嶺地勢高寒)
天孫界合紅塵外,岳日宵懸碧海頭。
何處秦灰然故劫,幾人漢策得前籌。
文成既死無消息,猶向家山艷列侯。
(嶺上皆道觀故云)
三
五岳由來秩上公,繼離出震德滋崇。
偶緣漢寺瞻云日,卻借秦松紀雨風。
玉簡千年回地軸,(宋祥符間玉冊屢現山中)
開元一柱發鴻蒙。(唐摩崖石壁立絕頂)
只今陟降紅門下,并吊將軍翊戴功。
(紅門東為唐白騾將軍冢)
四
奉符見說乞除官,
(程明道以未得游泰山乞主縣薄)
多少傳疑待擊彈。
碑始東封應有字,馬如練白豈無鞍。
丈人何獨因西海,神女卻偏避灌壇。
宋世天書誰作俑,至今山外石仍完。
韓江鄭大進。
(鈐印二枚:“鄭大進印”“退谷”)

?
鄭大進,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字譽捷,號謙基,又號退谷,揭陽縣梅崗都山尾村(今屬揭東縣玉蛘)人,從小有神童之譽,15歲得“補博士子弟員”,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舉,翌年(乾隆元年)登進士。高科中后并未授官,“無所遇而歸”。乾隆九年(1744年)被召進京都謁選,初授直隸肥鄉縣令,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被擢升山東濟東道并先后署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遷兩淮鹽運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浙江按察使后轉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越年調任貴州布政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河南巡撫后轉任湖北巡撫,一年后兼署湖廣總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直隸總督,授太子少傅銜,翌年74歲病卒任上,卒后,乾隆賜祭賜葬并賜謚勤恪。后人評:“辦事干敏,具有經略,在當時督撫中,最為上所倚畀,惜未臻大拜,而遽薨逝,論者猶有未究其用之嘆”。(以上參考《潮汕民俗史話》)

?
鄭大進為官體察民情,關切民疾,施行諸多善舉,處處體恤民間疾苦,減輕人民負擔,諸如“邊徼積習疲敝”他“加意撫恤”。“丁徭缺額”,他允許“通融頂補”,“軫念農人,俾平民耕種,皆有所藉”。遇自然災害,他采取措施“賑恤之政,酌諸至當”。任河南巡撫時遇洪災,儀封考城河堤決口150丈,他趕赴現場“督飭員弁,竭力堵筑,役伏日不下二萬人”。見災情嚴重,一面自請朝廷處分,一面采取“以工代賑”措施救急抗洪,洪澇過后,鄭大進因“日夕工所”足患濕癥。
鄭大進重視水利防患,在湖南任上以治湘江大堤為第一要防,據地勢改筑月堤以求永固。在京津他親自查勘年久失修累遭水患的永定河,經多方征求水利專家見解,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筑閘座,以時啟閉”措施,獲朝廷批準并撥七萬余金經費,鄭大進“相度興筑”,永定河疏浚后,蓄、泄得宜且可通舟,獲鄉民贊。在湖北、湖南任上,解決道城漕運困難、抑止官吏鋪張浪費修繕公署等,減輕百姓負擔深得民心。
鄭大進在任上勤謹廉明,興利除弊,任兩淮鹽運使期間,針對淮鹽等級質量不等而價格相同,導致商人只售次鹽坑民且朝廷鹽稅減收弊端,他親自“審辨鹽色差等”,明確安鹽、梁鹽二價并奏請朝廷批準,使“商民便之”,百姓受益朝廷利稅同時促進了當地鹽業發展。在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時,針對黃白臘生產、收售之間矛盾,調整收儲措施,提出“宜分年收購存儲”方略,下令二府提早一、二年購買存貯于司庫,每年定期調運,終于“得旨如所請”,既方便轉運上調,也促進了當地黃白臘生產業發展。在貴州布政使任上,他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但因天氣原因陳米占倉并時有霉變,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準于青黃不接缺糧時,將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秋后“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并成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霉壞還可以有利于糧食保障,推動了當地糧食生產發展。
對工業生產,鄭大進也作出過貢獻,原來楚北寶武局鑄銅工業須從云南采購高質原料生產,鄭大進在任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期間,適逢原料斷缺而面臨“死亡”,鄭大進組織考察、核算,果斷停止了從云南采購原料,推行使用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的當地低質料鑄銅,從而使地方鑄銅工業起死回生還增加了利潤,得到了延續發展。
《潮汕民俗史話》“勤于職守敢于革弊的鄭大進”中寫道:鄭大進“視吏民如子弟。行部所至,農夫走卒皆得直前白事,屬員言無嚴詞厲色”。但對邪惡勢力,卻毫不留情。他到河南任巡撫時,恰逢黃光三傳教湖北,延及河南,一時教匪活動十分猖獗。他認為,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區別對待,對為首分子嚴懲不貸,“痛懲其始”,而對人教普通百姓視作受騙,屬“愚民之無知,可恕”,及時嚴令緝捕為首者,依法究辦,并向朝廷奏稱教匪貽害風俗,應飭牧令及時處置,深得皇上嘉許。此后,“教匪事起,禍延川陜七年”,獨河南不受其害,所以朝野都佩服鄭大進有“先事之勇”。與此同時,他十分重視“教化”,認為“古者王道之行,成于教化;而風俗之厚,肇自師儒”,為此他“所官之地,育愛士子”,在正定府任上“修府志,建書院,立碑訓學”。還在家鄉倡建了梅崗書院,親為撰寫了《梅崗書院記》。
鄭大進雖位居高官但他并不恃勢凌人,而是教誨家人族人友善睦鄰,據說,鄭大進出生地梅崗都山尾村旁邊是個大姓大村,曾經壓制相鄰小村,鄭大進回鄉時村人有借其勢翻身報復之意,鄭大進卻請來兩村父老商談和睦之事,他說:“強弱不敵,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鄭大進的話感動了兩村父老,從此兩村舊怨全消和睦相處,在潮汕地區家喻戶曉傳為美談。
鄭大進一生才華橫溢,文筆雋永,著述頗豐。遺作有《愛日堂詩文集》《鄭勤恪公奏議》等,纂修《正定府志》50卷,其甲秀遺篇代表作是五言律詩《登甲秀樓》,至今仍刻在貴陽名勝甲秀樓上受到后人瞻仰敬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