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一招“北接南融” 逆轉人才虹吸
■編者按
干出“走在前”的樣子,干出“挑大梁”的擔當。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為山東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賦予山東“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當前,為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全省上下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鼓足干勁、改革創新。
為生動記錄山東16市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挖掘經濟典型案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振發展預期信心,大眾日報·大眾新聞特別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干字當頭 勇挑大梁”大型行進式主題報道,派出16路記者深入企業生產車間、項目建設現場,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記錄發展脈動,為你帶來高質量發展一線的最新報道。
“畢業‘包’分配,還能到央企上班,這擱以前想都不敢想。”1月7日早上,20歲的陳佳豪8點半到達企業,換上潔凈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陳佳豪是曲阜人,也是德州職業技術學院2022級集成電路技術專業的學生,這個專業一開始是德州市為山東有研定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所設立。去年7月,首批20多名學生畢業前來到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實習。
在線切車間,陳佳豪認真操作著線切割機,半年來的實習生活讓他工作起來游刃有余。“切片對于機器布線要求極高,零點幾毫米誤差就可能影響硅片的成品質量。”陳佳豪目前主要從事線切割及清洗的工序。“硅片是集成電路的材料,而集成電路是手機、電腦、平板、汽車等智能設備的大腦。”他看好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打算今年畢業后正式入職。
2023年10月16日,山東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電路用大硅片產業化項目通線量產,這是有研集團產能整體搬遷至德州的標志性事件,如今可實現月產12萬片12英寸拋光片。“未來,我想去更多車間嘗試,像‘師傅’們一樣掌握高精尖技術。”陳佳豪說。
記者在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會議室采訪合作專業的實習員工。
公司單晶制造部部長秦瑞鋒就是“師傅”之一,河北人,2016年碩士畢業后加入北京有研,2023年12英寸硅片通線量產前來到德州工作。
讓秦瑞鋒記憶深刻的是他享受到了人才“破格權”。由于身份、社保繳納都在北京央企,按照之前的政策,他無法享受德州人才補貼,但實際上作為總部派遣,他又確實在德州工作。德州市委人才辦專門研究出臺了人才政策“破格權”實施細則,不到一個月,他就辦好了手續,每個月可以領取3500元生活補貼。
“五年前,山東有研8英寸硅片項目考察選址時,這里還是一片荒地,如今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秦瑞鋒介紹。目前,有研集團在德州先后落地了7個項目,德州也成為全國少數幾個具備12英寸集成電路用大硅片量產能力的城市之一。
記者在山東有研艾斯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展廳采訪員工。
不僅“一線產業”在“三線城市”落地扎根,近兩年有研還帶動先導科技、立訊精密兩家中國500強企業在德州投資了半導體激光雷達、集成電路元器件封裝測試等下游項目,德州集成電路產業從“起步”向“起勢”加速發展,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北方重要增長極。
有研落地是德州市“北接南融”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周邊北京、天津、濟南等大城市和資源富集地區對德州的人才虹吸效應不斷增強。為破解這一難題,德州市啟動實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專項行動,推動人才工作由過去“爭”和“搶”,主動向“接”和“融”轉變。
“我們公司也是‘北接南融’的直接獲益者。” 金天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超說,“公司主要從事MEMS芯片研發,進駐德州‘駐京人才飛地’以來,德州給予我們很多支持,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到德州建廠的決心。”
楊超口中的“駐京人才飛地”就是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2023年4月,德州市成立了德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作為“駐京人才飛地”。“飛地”對面是清華大學,西邊是北京大學,東邊是中科院過程所,周邊3公里內云集了2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以及眾多科技園區、新型研發機構。
“經過在飛地一年多的孵化,目前我們已有4款國產自主可控的MEMS芯片上市。”楊超說,去年底已經在德州注冊公司,計劃投資3億元建設3條MEMS生產線。
“駐京人才飛地”成立一年多來,已經累計舉辦各類對接活動140余場次,吸引北大、清華、中科院等的64個項目進駐孵化,目前已有32個項目落戶德州,總投資47億元。為更好承接京津冀成果轉移轉化,德州市還在市內建設了京津冀創新轉化(德州)中心、京德智造產業園等科技成果轉化承接載體,構建形成了“異地研發、德州轉化”的產業接續鏈條。
有研落地是德州市“北接南融”成果的一個縮影,德州市啟動實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專項行動,推動人才工作由過去“爭”和“搶”,主動向“接”和“融”轉變。
如今,德州的人才虹吸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近3年,德州自主申報入選國家重點人才工程45人,入選省泰山人才工程55人,新集聚大學生10萬余人,新培養高技能人才8萬人,富有德州特色的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正在隆起。
德州市委書記田衛東表示,將更大力度實施人才“北接南融”行動,打造區域創新創業集聚地,更大力度服務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打造面向京津冀魯的優質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短評
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要有高水平科技人才。德州推動人才工作由過去“爭”和“搶”,主動向“接”和“融”轉變,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問題。
德州優化營商環境,引進有研等企業,即使身份、社保不在德州,也可以享受人才“破格權”;建立“駐京人才飛地”,推出“假日專家”“科技副總”等柔性用才模式。產業發展和人才引育創新,也推動了本地人才的就業和成長,一些技能人才畢業就能到央企上班;推出“產才融合17條”“大學生興德34條”等人才新政,人才與產業緊密結合,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越來越足。
(大眾新聞記者 張海峰 賀瑩瑩 周學澤 通訊員 靳祖鵬 郭華春)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